您好 ,欢迎您来到邯郸之窗! 
首页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武汉慢阻肺怎么治?国粹中医张家停:把握好急、缓、实、虚四个字

来源:网络 编辑: 2025-04-07 20:11:02
分享:
  在慢性呼吸道疾病中,慢阻肺也即慢性阻塞性肺病,是最常见、而且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

 

  我国公众对慢阻肺知之甚少,即便是医务人员对慢阻肺也了解不多。加上此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到了中晚期,从而给临床上的治疗尤其是根治增加了难度,使其成为一种难治性疾病。

  经过持续探索和深入研究,近年来中医药在慢阻肺临床治疗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因而被医学界寄予厚望。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慢阻肺的?中医治疗慢阻肺在哪些优势?

  中华传统医药研究会杰出中青年医学专家、中华传统医药研究会理事、武汉国粹中医院首席专家张家停主任,多年来俯身临床、总结临床、升华临床,在中医常见病、疑难病诊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对慢阻肺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有独到见解,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在把握“急、缓、实、虚”这四个字的基础上,遵循“分急缓、辨虚实”的治则,通过整体辨证论治来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和生活质量,达到巩固疗效、稳定病情、治病留人的目的。

  

\

 

  张家停主任认为慢阻肺在中医学中属于"咳嗽"、"喘证"、"肺胀"、"痰饮"等范畴,脾脏阳虚、痰湿内蕴、肺气郁闭是其发病的基础。肺气虚是发生的内在因素。肺气亏虚,无力推动津液的运行输布,津液停聚,则生痰饮水湿;脾气虚,运化功能失调,津液不得输布,聚而成痰,上注于肺,引发咳嗽、咳痰。所以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胀之因,内有郁结,先伤肺气,外复感邪,肺气不得发泄,则肺胀作也”,明确指出痰瘀伏肺、肺气郁闭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张家停主任提醒说法,本病发生后,反过来又侵害机体,导致肺虚、肺卫不固,产生恶性循环,从而诱使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最终表现为多脏腑功能失调,即肺、脾、肾、心功能失调。可见痰、瘀、脏虚是慢阻肺主要病理因素,因涉及多个脏腑,导致本病缠绵迁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张家停主任指出,慢阻肺多属本虚标实,在临床位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缓解稳定期二个面。急性加重期表现为标实,缓解稳定期表现为本虚。初期病位在肺,肺虚日久,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导致肺脾气虚;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由肺及肾,母病及子,肾气虚则肾失摄纳,而致肺肾双虚,最终肺、脾、肾俱虚。所以说慢阻肺病位初期在肺,晚期则在肺、脾、肾三脏。

  “中医治疗慢阻肺,务必要把握好急、缓、实、虚这四个字,”张家停主任强调说,“应在辨实、虚,分急、缓的基础上,采取急治标缓治本的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即在急性加重期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则,以祛邪治标为主;在缓解稳定期则以扶正补虚为主。在治疗上需辨虚、实两证。”

  

\

 

  张家停主任指出,实证包括风寒袭肺、外寒内饮、肺热犯肺、痰热壅肺证、痰湿内蕴,痰浊阻肺证等,宜以攻邪为主;虚证包括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治宜补肺益肾健脾、纳气平喘,同时兼以化痰止咳平喘,通过补益肺气,温补脾肾,活血化淤,燥湿化痰等方法,改善临床症状,阻止病情发展,遏制肺功能下降;改善活动能力,阻抑炎性介质的释放与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生活质量,实现治病目标。

  【大夫档案】

  

\

 

  主任/教授

  国粹中医馆首席专家

  中华传统医药研究会理事

  中华传统医药研究会杰出中青年医学专家

  张家亭: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研究千种古方秘法,擅长辨证治疗各类疑难杂症。在临床用药上,坚持根据不同病患,定制专属个性化诊疗方案。在既强调中医传统同时,善于将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融入进去,因诊断准、用药精、见效快,而被患者称为“张一贴”。曾被中华传统医药研究会授予“杰出中青年医学专家”“中医疑难病专家”等荣誉称号,并受聘为中华传统医药研究会理事。

  专业擅长:

  肠胃疾病、十二指肠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失眠、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心肺病、慢性疲劳综合症、各种疼痛类疾病、肝胆病、肾病、心脑血管疾病、性功能障碍、生殖感染、前列腺疾病、男性不育等中医疑难杂症。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邯郸之窗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点排行榜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人民路新时代商务大厦10楼 客服热线:0310-3181999
邯郸之窗  www.hdzc.net  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在线交流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61号 冀ICP备120155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