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PM2.5平均浓度降幅均达到60%以上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马朝丽)12月15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召开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线上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在三地的共同努力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首次全部步入“30+”阶段;2022年以来,三地PM2.5平均浓度继续同比下降,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到60%以上;重污染天数均大幅消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近年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治污,生态环境协同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水环境质量方面,三地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且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生态质量方面,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北京密云水库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天津海河河北区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河北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大气联防联控,蓝天白云成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地大气污染防治按下“加速键”。十年来,三地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6.3万余家、三地农村及城镇地区散煤清洁能源改造近1580万户,北京市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天津市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河北省基本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2022年,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三地连续第六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区域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北京市完成山区2.1万户居民煤改电、核心区72座燃油锅炉基本清零,天津市平原地区实现散煤基本清零、完成41台3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改造或关停,河北省承德、秦皇岛完成10.98万户居民清洁取暖改造。
强化流域共治,共护一湾碧水。北京市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天津市、河北省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升。2022年,三地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京冀两地政府签订新一轮密云水库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津冀两地政府即将签订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第三期)。1至11月,密云水库(北京)、于桥水库(天津)、潘家口水库(河北)、大黑汀水库水质(河北)稳定达到水源地水质要求。深化渤海综合治理,天津市完成68个入海排污口整治,河北省46条入海河流全部达到V类及以上水质。
试点示范先行,协同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京津冀是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区域之一。近年来,三地围绕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十三五”期间,三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比例分别达到26%、23%、25%,均超额完成国家任务目标。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地多措并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北京市密云区和通州区、河北省保定市入选国家第一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各具特色的气候投融资路径。开展低碳试点。北京市围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气候投融资四个方面推动开展绿色低碳试点;天津市组织2座建筑、2家企业、2个社区开展第一批低碳示范建设;河北省推动开展4个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试点示范项目。
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是系统工程。今年,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制定京津冀地区环评会商办法,明确会商的范围、各方责任、程序等,进一步完善区域环评会商机制。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省(市)级、区(市)县各层面密切联系,共同打击交界地区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下一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将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围绕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联动执法等领域,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迈向更高水平,推动区域协同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