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您来到邯郸之窗! 

带孩子们唱响冬奥的音乐奶奶走了

来源:河北新闻网编辑:保存2022-03-23 11:53:11
分享:
  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后台,邓小岚(中)彩排前陪伴孩子们候场(2022年1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摄

  阅读提示

  3月21日,邓小岚老师走了。

  邓小岚是北京市公安局退休警察,从2004年起,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教音乐18年。在这里,她组建马兰小乐队,筹办马兰音乐节,不断浇筑山里孩子的梦想,让这里的声音为外所知,才有了马兰花合唱团登上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舞台。

  在孩子们眼里,她是慈祥的,带来歌声和音乐的奶奶。

  一个孩子的童年哪能没有音乐

  2月4日、2月20日,来自阜平山区的马兰花合唱团,登上了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舞台,44名山里孩子演唱了希腊语的《奥林匹克颂》,其中8名孩子来自马兰小学。

  马兰小学现有100名孩子,从幼儿园到6年级共有7个年级。

  马兰小学原来只是岔河小学下设的一个教学点。一度因为孩子减少,要合并到岔河小学。但邓小岚老师在马兰小学教学多年,村小的名气更大,合并后的小学就保留了马兰小学,岔河村也改为马兰村。

  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小学校长陈业田还在井沟小学教书时,就听说马兰小学有个邓小岚老师义务教音乐,还带着孩子们去了中央电视台。“山里的孩子别说上央视,就是当地电视台都没去过,所以当时可羡慕了。”

  2017年9月陈业田调任马兰小学校长。时间久了,陈业田从羡慕、敬仰,慢慢把邓小岚当成了同事。“她来一次住十天半个月,每天下午到学校上课。小学下午都是社团课,喜欢音乐的孩子就去找邓老师学,周六日去她的住处学。”

  陈业田说,在井沟小学时,下午的社团课无非就是学校大合唱,马兰小学自备的乐器也大多是小鼓、锣,“但邓老师带来的不一样,是长笛、竖笛、手风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邓老师每次都说,一个孩子的童年哪能没有音乐。”

  孩子的童年不能没有音乐。这是邓小岚义务教学18年的发端。

  1939年3月至1948年,邓小岚的父亲邓拓先生曾在阜平马兰村领导《晋察冀日报》。

  2003年清明节,邓小岚回村给烈士扫墓。临走前,想和马兰小学参加纪念仪式的小学生唱支歌,她发现村里的孩子国歌都唱不好,“没有音乐的童年很苍白的。我想让她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

  2004年开始,邓小岚开始往返北京和阜平县马兰小学之间义务教音乐。

  今年1月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邓小岚曾这样描述这趟行程——从北京家里出发,坐地铁或公交到北京西站,乘火车到定州,再转大巴车到阜平县,再换乘小巴车到村里。后来有了高铁和直达高速,这趟行程才从一天缩短到大半天时间。

  可即便是2004年,邓小岚也是位61岁的老人了。

  马兰村村民席金海从手机上看到了邓小岚去世的消息。“这心里可难受哩。我三个姑娘,都跟着邓老师学过音乐,山里孩子不一定成为音乐家,可鼓捣这东西,让孩子们开了眼。”

  席金海的小女儿席庆茹是马兰花合唱团成员之一,也是马兰小乐队的成员,今年上4年级,从电子琴到小提琴,给份乐谱,席庆茹都能拉一段。“后来我发现,孩子要是爱好这个东西,就不会影响学习。”席金海说,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有了音乐做伴儿,小孩子似乎更快乐。

  她的快乐在孩子们这里

  3月22日,邓小岚的子女在讣告中写道:妈妈生前最后的18年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儿童音乐教育,这给她带来快乐和满足。

  阜平县熟悉邓小岚的人都很惊讶她的精神头——

  2004年到马兰村开展教学,2006年组建马兰小乐队。2010年8月,带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2011年6月,带队参加“红歌嘹亮唱响中国”演唱会,还参加过河北和北京的电视台节目录制等。2013年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2015年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把小学校旁边的荒土坡打造成一座三层“音乐城堡”。就连这次到北京冬奥会彩排,邓小岚也亲力亲为,几小时的彩排一跟就是一天。

  “你什么时候看到邓老师,她都是面带微笑不急不缓,尤其是看到孩子们的时候,她是真心喜欢教孩子们。”陈业田说,邓小岚带过的学生已经很多届了,“她说,谁想学我都要,只要你喜欢。”

  2021年11月和12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希腊语专业学生林嘉濠,曾两次到阜平教合唱团希腊语,“我到阜平第二天,邓老师就自己赶到八一学校悄悄坐在了最后一排,下课的时候我看到她随身带的本子上密密麻麻都是拼音标注。后来,她推荐我们也用这个办法教孩子们,效果非常好。”

  林嘉濠回忆,和孩子们比起来,邓小岚的学习进度并不快,但她非常认真,每个发音都力求标准,“后来我才知道,邓老师不光是为了方便去纠正合唱团,她还想学会了去教没有选入合唱团的孩子们。”

  在教学上认真,在生活上,邓小岚能将就则将就。

  阜平县城南庄镇夏庄学区中心校校长刘凯说,有一次他到邓小岚在马兰村的住处,发现床板上就一个薄薄的垫子,上面铺着一块薄褥子。“我看不下去,就说邓老师,你再铺一层,这多硬啊。你猜她说啥,她说‘有个地方睡就行’。”

  刘凯说,邓小岚的住处除了带孩子们上课的桌椅,就一张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说她的快乐在孩子们这里,我信。”

  席金海说,因为邓老师在村里住久了,大家都不拿她当外人,但是谁家请邓老师去家里吃饭,她都不去。“偶尔做点好吃的,给邓老师送过去,她出于客气才会收。人家是真心来这儿干事的,啥也不图。”

  马兰的歌声会继续

  22日下午,刘凯尽量平静地跟合唱团的孩子们说了邓老师去世的消息,“教室里哭成一片,大家都非常难过。”

  马兰花合唱团合唱了一首《马兰童谣》来送别邓小岚。“邓老师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通过自己的努力,梦想真的可以成真。”刘凯指的是这次登上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舞台。

  正如邓小岚的子女在讣告中所写:北京冬奥会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的奥林匹克会歌获得世人高度赞扬,更将她的快乐推向高峰,她在自己生命的高光时刻离去。

  的确,从零基础的马兰小学开启,邓小岚帮山里孩子实现了一个音乐梦。

  这个过程,用了漫长的18年。

  2005年,邓小岚号召兄弟姐妹捐款4万元把4间破烂的马兰小学教室翻盖成7间新校舍。也是这一年,她开始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她轻描淡写地说:“谁那儿有就给点,积攒多了,孩子们就有的用了。”

  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就这样一件件从北京陆续运到马兰小学。

  “现在学校的音乐楼也是邓老师筹建的。”刘凯说,邓小岚来到马兰村这些年,村小学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因为小乐队有了名气,孩子们上学的本子、笔都有了捐助,“马兰小学的孩子们基本实现了零费用入学。”

  在2019年马兰村21个自然村的村民集体搬迁进楼房前,最远的学生家距离学校有6公里,一到下大雨大雪,学校就特别担心孩子们路上遇到危险。

  也是因为距离,小学的孩子们中午要在学校解决午饭。即将大学毕业的席雯茹记得,她上小学时,每天中午都要带饭,“没地方热,就吃口凉的。要么就啃干方便面。”

  2011年,在邓小岚的奔走下,北京电台为马兰小学捐建“爱心食堂”,每个孩子中午都能吃上一顿热乎饭,“邓奶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太多了。”

  邓小岚不止做了这些。

  “我在两所学校工作过,对比的感触更深一些。”陈业田说,井沟小学的孩子胆怯,遇见生人就会跑开,他到马兰小学报道第一天,就有学生主动跟他打招呼,问他是谁,“我笑着介绍我是新来的校长。那种感觉特别不一样,这里的孩子更自信。尤其是举办六一儿童节活动,会发现孩子们因为有机会走出去,明显更有表演欲。”

  就像参加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后,家长们普遍反映,感觉孩子们变得更外向。

  而这个变化,是邓小岚用音乐改变的。

  邓小岚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参加过学校的乐队,通过手把手地教,山里的孩子们对音乐有了理解。邓小岚义务教学的18年里,马兰小学考出去几位和音乐专业相关的大学生,有的在西北民族大学念音乐教育系,有的从河北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工作。

  她曾经这样说,山里孩子缺的不是天赋,而是机会。

  这个机会,当地正在努力把握。

  “请邓老师放心,我们的合唱团目前还在集中上学。我们会把这个团维护好,让马兰花的歌声不断。”刘凯说。(河北日报记者 白 云)

  记者手记

  一次没有见面的采访

  今天,翻找出1月底采访邓小岚老师的笔记,时隔两个月,再写马兰花合唱团,没有了邓小岚。

  我和邓老师并未见面。1月底,联系到邓老师时,她已经随合唱团前往北京封闭彩排,为冬奥开幕式演出做准备。我对邓老师的印象,是几次电话采访和网上众多的报道内容,以及我们后期沟通稿件细节的过程。

  邓老师说话温和,语气不急不缓,对于所有涉及到她个人付出的问题,她都不愿意多介绍,大多是一言带过,反倒是嘱咐记者,你多写写孩子们和阜平的其他老师。以至于我在写关于邓老师的内容时,有点捉襟见肘。

  在邓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联络到为马兰花合唱团这次演出而付出的所有老师们——阜平县城南庄镇夏庄学区中心校校长刘凯、保定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张红玉、阜平中学音乐老师苏志艳、阜平县城南庄镇八一学校老师高玥、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希腊语专业学生林嘉濠……

  邓老师不愿意在马兰花合唱团的功劳簿上过分宣传自己。

  但对于要宣传的马兰花合唱团,她又字斟句酌,格外认真。

  请邓老师帮忙审核稿件过程中,她几乎是逐字逐句地把关,比如,把“从网上找来谱子”中“谱子”改为歌谱;把过于通俗描述的“希腊语老师不懂音乐,音乐老师不懂希腊语”中的“音乐”改为合唱;把“带孩子到国家大剧院演出”(其他媒体报道过)中的“演出”,改为参观。

  邓老师希望我把某个合唱团孩子的老师也提一下。我解释说,因为不能全部都采访并写进稿件里,就省略了一位。邓老师发过来一条很长的微信跟我“理论”——他是和他老师一起来的,而且那位老师在一边把关,那就不能光写一个人吧……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位长者对于年轻人的呵护,简单又直接。

  邓老师的微信除了自己的名字,后面是拼音Malan。从2014年至今,在她一共6条信息的朋友圈中,4条关于马兰。有马兰村2021年11月7日的第一场雪,有这一天马兰小学一位小学生给爷爷弹电子琴,还有马兰村的村民活动和马兰村俯瞰图片。

  那次采访中,我曾经问过邓老师,为什么会对马兰村有这样的情感?她顿了顿说,她出生在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附近的易家庄村,曾被寄养到当地农户家。1997年她回马兰,一位村妇喊出了她的小名儿,让她泪流满面。

  那一刻,我理解了,她早已把马兰当成了家。文/河北日报记者 白 云

相关文章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人民路新时代商务大厦10楼 客服热线:0310-3181999
邯郸之窗  www.hdzc.net  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在线交流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61号 冀ICP备120155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