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准入日益便利,经营主体数量迅速增长,然而部分企业因各种因素陷入停滞,成为“僵尸企业”或“失联企业”,其中小微企业居多。这些企业长期处于停业状态却不主动注销,不仅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还对经济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以大名某广告传媒公司为例,该公司自2012年成立,其名称“五鹿”蕴含大名历史文化元素,但因长期停业,导致这一独特的地名资源被闲置。
为改变这一状况,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探索经营异常企业公益强制清算模式。大名县市场监管局提出申请后,大名县法院指定清算组进行“公益清算”。清算结束后,清算组依据法院裁定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该广告传媒公司顺利退出市场。随后,3家文创企业积极争抢注册“五鹿”商标用于开发文旅产品,成功盘活经济资源,激活了当地文化基因。
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若不主动进行清算注销,其债权债务无法清理,法人主体资格依旧存在,资源也难以释放。2024年,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及各辖区法院,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公益强制清算机制。市场监管部门梳理符合条件企业申请,法院指定清算组清算,清算后,清算组向行政审批部门申请注销,加速经营主体退出。
公益强制清算的“公益”在于,企业无力承担清算费用时,法院指定中介机构义务清算,法院还与财政部门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此机制成效显著,实现经营主体“新陈代谢”,如一名大学毕业生因名下停业公司影响入职,通过公益强制清算的简易程序快速完成注销,便可解决就业难题。
目前,全市19个县(市、区)法院全面开展公益强制清算,已帮助307家无效经营主体退出,平均办理时间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