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作为搜集素材,提高造型能力的重要方法,为许多艺术家所重视。杨飞云和韩玉臣都是1954年生人,他们的艺术成长经历,自然与写生密不可分。杨飞云创作的第一幅参展油画《迎来送往》,就是有感于铁路女信号员午夜指挥车辆的辛苦,通过反复写生绘就的。韩玉臣创作的油画《月夜》,同样是在写生基础上再现了农民在寒冷的冬季,拉煤露宿街头的场景。杨飞云和韩玉臣都认为,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深入生活,运用写生的手段抓住感人心灵的情感瞬间。
这次写生地点,选在了景色幽美、民风淳朴的谷维坪村。韩玉臣生长在太行山脚下的邯郸,借地利之便,已先后4次来过这里,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6月1日,杨飞云和韩玉臣进村后,不仅受到老乡们的欢迎,更有不少人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当模特。
杨飞云数十年坚持写生,对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和色彩处理,有很多独到之处,在模特动态、服饰搭配、场景选择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韩玉臣数十次进太行写生,对那里农民的性格特征、生活习俗、劳作方式都十分熟悉。两个油画名家的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经过认真比较,选画的模特无论是生活经历、面部形象,还是服饰道具,都具有典型性。
杨飞云写生作品
养蜂人常建龙,常年随花季遍走大江南北,因经常风餐露宿,所以身体健壮,肤色黑紫。为了使其个性符号更加突出,杨飞云和韩玉臣还到其家中,把其衣柜里里外外翻了遍,终于选出更符合其生活经历的服装。在画的过程中,杨老师不仅很激动,还运用相对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其特有的肤色和粗大的双手。
韩玉臣写生作品
年龄已近80岁的王黑蛋,个子低矮,腿脚不够利落,但因有年轻时曾担任村民兵连长的历练,所以性格豪爽,好说爱笑。画“王连长”时,杨老师有意识地把场景选在逆光的葡萄树下,用透亮的绿色来反衬他的形象,用手拄拐棍诠释他的羸弱。韩玉臣则紧紧抓住“王连长”爱笑的生动表情,进行着重刻画,使之有了呼之欲出的亲切感。
杨飞云写生作品
长年生活在太行山区的妇女,肩负农田劳作和扶老携幼的双重责任,造就了勤劳、坚毅、韧忍的性格。66岁瘦弱的李苏娥,每天除打理农活外,还要照看老人和孙子。杨飞云用两天时间完成的这幅写生,不仅将其形象表现的惟妙惟肖,还通过其深红色上衣和大红色围裙,揭示老人乐观积极的精神世界。
韩玉臣写生作品
人称“瘦孩”的张忠贤,紫红的肤色与灰白的头发形成鲜明对比。他除种地外,还负有护林员的重任,是韩玉臣两度画过的老模特。进村不久,杨飞云就相中了他,临画时又觉的他头发过长,专门叮咛其到西井镇理发,以便更有精神。因为是老朋友,韩玉臣在写生时,通过对其大眼凝视、神态端庄的面部表情刻画,再现了太行农民的时代风貌。
杨飞云写生作品
除以上4个人物形象外,手扶锄头的申毛孩、吸烟思考的刘虎龙、坐在长条板凳上的岳永妹等几个模特的动态和道具安排,看似简单平常,但认真揣摩却透着神韵和内涵。
杨飞云和韩玉臣,作为成熟艺术家,在写生的过程中,主动与对象进行交谈,悉心听取他们讲村里的见闻趣事,讲生活的喜怒哀乐,讲身边的家长里短,有时还学着当地口音同他们开玩笑,唱乡村小调,整个写生期间,始终洋溢着活跃欢笑的氛围。两位老师的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模特内心境界的挖掘,同时不失为同去的其他画家和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现场教学课。
写生期间,邯郸电视台专程前往做了现场抖音直播,观众收看量达到72.3万人。利用晚上时间,围绕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如何通过展览在更大空间传播艺术、对明年全国美展的展望等主题,杨飞云、韩玉臣两位老师进行了艺术对话。
18日晚,韩玉臣因事返回邯郸,杨飞云仍留在谷维坪村写生,相信他的收获将会更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