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龙湖公园。邯郸市林业局供图
日前,邯郸市被国家林草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该市生态文明建设又添一张亮丽名片。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2013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以来,邯郸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用于森林城市创建,着力描绘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的“邯郸画卷”,连续9年营造林都在52万亩以上,新增林木面积225万亩,林木覆盖率从2013年底的23.2%提高到“十三五”末的35.1%,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6.48%,绿色已成为这座古城的鲜亮底色。
城乡一体,构建森林生态体系
“以前遍布散乱污企业、钢渣废渣随意堆砌的工业废弃地,经过整治,如今成了市民游玩打卡的‘后花园’。”11月4日,邯郸市退休职工赵林明向笔者展示他近期拍摄的复兴区沁河郊野公园照片时说,“还有紫山、大磨山、康湖,走到哪儿都是满目绿色,城市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
邯郸市林业局创森办工作人员张晓婕介绍,不仅是市主城区周边,各县(市、区)都根据本地实际,依托凤凰山、响堂山、佛山等,以及滏阳河、沁河、团结渠等水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倾力打造绿地、公园、绿带,高标准建设了丛台区紫山、复兴区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武安市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肥乡区凤湖湿地公园等90多个城市后花园,构建起环城森林生态圈。
按照西部山区扩绿量、城区及周边提绿质、东部平原增绿效的思路,邯郸造林绿化工作坚持城乡一体、重点突破、全面提升。
在太行山区,先后实施太行红河谷、响堂山、天保寨、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等重点工程,大规模开展荒山绿化,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打造森林城市绿色基底。涉县作为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主战场,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施工,去年以来完成营造林8万亩。武安市将矿山治理与生态建设、产业转型相结合,累计修复矿山3万余亩,打造了国家级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
在市主城区,实施拆墙透绿、植树增绿、鲜花扮城等工程,在道路、公园及单位、小区增植大叶女贞等乔灌木及大叶黄杨等植物,改造、新建绿地花卉,营造“三季有花、四时有景”的园林景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平方米,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在乡村,开展村庄绿化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千村绿化,村庄街道、空隙地、庭院、房前屋后等全部绿化。3年完成村庄绿化16万亩以上,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57个、省级森林乡村138个,打造了“春有花、秋有果、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景观。
在京广高铁和京港澳、大广等高速,以及国省干道两侧,对林带进行更新补植;在滏阳河、跃峰渠引漳济沁两岸进行林木绿化。目前,全市道路绿化率达93.9%,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5.61%,一条条绿色生态廊道随处可见。
编织环城生态林网,累计完成廊道绿化总里程3158公里;建成水系绿色长廊,滏阳河等河道两侧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如今,城乡一体、田林交错、点面结合、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邯郸初步形成。
金秋十月,在涉县境内太行山上,层林尽染,如诗如画,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景。河北日报通讯员孙艳艳摄
绿化惠民,让群众共享生态福祉
“每亩果子产量1000多斤,每亩地能挣3000多元。”日前,邱县新马头镇新鲜庄村海棠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永广向笔者介绍,基地今年1000亩海棠迎来丰收,通过打造集种植、采摘、研学、观赏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体,带动周边村10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
绿化为民、绿化惠民,在创建森林城市中,邯郸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协调统一。
在“鸭梨之乡”魏县,梨树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优质梨45万吨;在涉县,核桃种植面积达43.3万亩,今年核桃产量约2万吨;在邯山区南堡乡,万亩桃园年产鲜桃2000万斤,惠及3000余户、1.7万人;在峰峰矿区山底村,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太行药王谷景区+桃园采摘的“一日游”活动红红火火,红绿融合、农旅融合、村企融合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全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万元。
发展林果产业,邯郸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林果基地,逐步形成西部山区核桃、花椒、双季槐,东部平原苹果、梨、桃、文冠果以及花卉苗木等各具区域特色、优势互补的高效林果产业发展格局。去年,全市经济林面积达120.96万亩、产量63.56万吨,林业总产值达74.9亿元;花卉生产总面积5.8万亩,年产值2.2亿元;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达180多家,林下经济面积17.8万亩、年产值近3.4亿元。
一批森林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峰峰药王谷、涉县王金庄万亩梯田等成为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邱县“文冠庄园”田园综合体入选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邯山区小堤村、峰峰响堂水镇东和村、馆陶粮画小镇寿东村等美丽乡村发展以森林为依托的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让村民共享生态福利。2021年,全市森林旅游游客量达910万人次。
邯郸市植物园一角。邯郸市林业局供图
保护优先,筑牢绿色安全屏障
绿色生态需要着力建设,也需要殷勤守护。近年来,邯郸未发生较大规模以上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成灾率控制在0.4%以内,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平时,村级林长、涉县索堡镇温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彦荣每周都会到山上巡林。进入防火期以来,他更是增加巡林次数,及时制止防范林区野外用火、乱砍滥伐、乱捕乱猎等非法行为。“全村山场面积4000多亩,其中2000多亩是国家公益林。村里有一棵古槐树,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省级重点保护名木……”说起村里的森林资源,张彦荣如数家珍。
实施乡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包片、包地块、包山头,划定责任区域,邯郸构筑起“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四级林长组织责任体系。目前,全市共有47名市级林长、438名县级林长、2100名乡级林长、10870名村级林长、47名国有林场林长、44名自然保护地和风景名胜区林长开展巡林督查活动,通过“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330个林火视频监控点,360余公里防火隔离带……邯郸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构筑空、天、地一体化林火监控防护体系,确保筑牢绿色安全屏障。
加强全市16个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对在“两区三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破坏生态环境和违建别墅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整治。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建档存档,严密防控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源。开展专项行动,坚决打击非法侵占林业用地等违法行为,有效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通过评选,确定法桐、国槐为市树,月季为市花。在公园、游园、城市道路两侧和重要窗口,加大市树市花种植,彰显城市森林文化特色。将全市12715株古树名木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档案,设立保护标志,制定精细化保护措施。
不仅要“大地植绿”,更要“心中播绿”。邯郸连续多年举办义务植树活动,先后建设了紫山、观岭山、康湖等义务植树基地,打造了“公仆林”“八一林”“巾帼林”“共青团林”“平安林”等公益林地。
“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邯郸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邯郸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晓梅表示,今后将继续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进一步完善森林城市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将邯郸打造成天蓝、水绿、山青的生态之城、美丽之城、宜居之城。(河北日报记者乔宾娟 通讯员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