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走出实验室时,正好赶上了上班早高峰。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高风霞只觉得这熟悉的场景格外美好……
24小时“排雷”不停
被汗水浸湿的橡胶手套,起雾的护目镜,泡白的皮肤和深深的压痕,这是高风霞每天的日常。今年33岁的她,是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的一名主管技师。自从一年前加入到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以来,在这无声的抗疫“战场”上,高风霞和同事们作为特殊的医务工作者,是距离病毒最近的“战士”。
每天早上八点前,高风霞都会准时出现在准备区,浅浅抿两口水,做好三级防护后,就进入实验室,开启了每日固定的“失联”状态。
来自医院的核酸样本源源不断地转送至实验室样本前处理区。高风霞打开专用窗口,接过样本,马不停蹄地开始给它们“上户口”。在这一环节,她需要对样本进行信息核对,录入系统、编码,确保所有信息都准确无误再开始下一步检测,而这也是核酸样本在实验室的第一站。
操作区面积不算大,到处又被各类仪器“霸占”着,显得格外拥挤。加上仪器通风散热发出的声音,像有人拿着吹风机在你耳边持续不断地呼啸着,环境的嘈杂让人心里难免有些焦躁,但是高风霞心无旁骛地专注着手中的动作,生怕出一点纰漏。
在这里最常见的场景是,身穿厚重憋闷防护服的医生们,反复穿梭在各个操作间之间,一台台大小各异的仪器不停地闪烁着工作灯。为了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地发出每一份报告,为疫情防控争取宝贵时间,他们在检测环节上通力合作、配合默契,以人休机不停的方式最大限度保证检测效率。
科室成立的核酸检测专班,12小时一班,昼夜不歇,24小时运转,满负荷运行,平均每天检测量达到三万人次。而在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中,为了尽量争取多休息的时间,白班的同事基本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多干点,夜班的同事就可以不那么累了。”工作强度大,他们靠着互相体谅坚持着。
检验科副主任高慧洁坦言:“我们现在都是随采随送、随送随检,在当前形势下,就是要与病毒‘赛跑’!碰上疫情紧急情况,我们会全科上阵,像16日那一天,实验室就出具了六万多人次的核酸报告。”
高风霞对记者说,最近大伙只知道几点上岗,不清楚几点下班。10小时、12小时、17小时……这些都是实验室班次记录表上的时间,从深夜到凌晨,核酸检验人员一次次刷新着属于他们的工作记录。
鲜为人知的『伤痕』
标本接收、扫码入库、标本处理、加样提取、上机扩增、报告审核、消毒灭菌……看起来每个有条不紊的操作程序背后,都是与危险并存。因为不会提前知道这些标本有没有携带传染性致病因子,因此检验科医生存在很大的职业暴露风险。而面对这份职业带来的高危性,高风霞和同事们选择迎着病毒,勇毅前行,不停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日夜与标本为伴,在无数人安睡的深夜,核酸检测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
“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承担这个职业的压力。现在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更要站出来。不过,核酸检测的工作是不好干,主要是我觉得和同龄人在一起,我比他们都老了好几岁。”高风霞笑着打趣道。
爱笑、乐观,是高风霞生活中的性格,但只要和工作挂上钩,她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为了争取时间,她能跑着绝对不走着,水也是尽量少喝些,只为减少穿脱防护服需要的时间。这里也不存在什么午休,仅有的休息也只能是轮流吃饭。
对高风霞来说,环境的闷热和休息时间不足带来的不适,她都可以克服,最难的是身体上的疼痛。因为在标本制备环节中,她需要将样本一个个开盖加入提取板,接着上机提取核酸,时间久了,手指就有些破皮。
而近一段时间,随着邯郸核酸检测工作量激增,这个老毛病更严重了。“平均每天重复拧盖超过2000个,多的时候能达到4000多……”高风霞说,拧开一个采样管很简单,一刻不停地拧盖就完全不同了。隔着厚厚的橡胶手套,大拇指和食指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每日拧开采样管时,都要忍着钻心的疼痛,而这,是所有核酸检测实验室人员的常态。
马不停蹄的工作,密闭空间呆久了会头晕恶心,口罩在脸上勒出深深印痕,橡胶手套里的双手被汗水浸泡又反复经过酒精喷雾消杀,变皱、皲裂……这些核酸检测背后的辛苦,虽知晓的人少之又少,但高风霞仍对这份工作有着说不出、道不明的复杂情愫。
除去医者身份,他们还是女儿儿子、妻子丈夫,更是孩子们的父亲母亲。为了做好疫情联防联控,无数个“高风霞”舍小家顾大家。他们带着对家人的亏欠,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检验一线。
核对信息,编码录入,丁点不敢错漏;样本提取、加样上机,丝毫不敢松懈。大批量的标本,让每一位检验科的战士像不知辛劳的陀螺,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作。
“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在那间24小时日夜不停歇的实验室里,防护服是战服,移液器、扩增仪是武器,忙碌的背影是最坚实可靠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