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
“今年以来,全市共完成营造林面积89.65万亩,近10年植被生态质量呈上升趋势,全市平均植被盖度突破40%,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奋斗目标。”2021年12月23日,在邯郸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邯郸市林业局二级调研员吴金茹介绍说。
把“城市锈带”打造成生态景区
邯郸是一座传统重工业城市,尤其城市西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钢铁、煤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使当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一度成为“城市锈带”。随着结构调整、城市转型、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多种因素叠加,该区域陷入经济和生态“断崖式沉降”,发展趋向边缘化。
2021年夏季的滏阳公园。该公园位于邯郸市主城区,占地360亩,种植了常绿植物和名贵花草,并配以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通讯员董源摄
如何重构发展模式,改善生态质量?2018年起,该市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三山、两湖、一河”,即紫山、佛山、九龙山,康湖、西湖,沁河,强力推进邯西生态示范区建设。在巩固提升紫山景区、佛山景区和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沁河生态文化示范区、复兴区园博园、丛台区大磨山、成语小镇等亮点工程。
示范区总规划面积170平方公里,约25万亩,东起南水北调总干渠邯郸市区段、西至永峰公路、南到青兰高速连接线、北接永年区广府大街。涉及复兴、丛台、武安、永年、冀南新区5个区(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护“四个统一”要求和国家补贴政策,直接补助造林大户或林农。
持续数年的绿化攻坚,邯西生态示范区由废弃矿区蝶变为生态景区,形成串联复兴区园博园、沁河郊野公园、关岭山、康湖,丛台区紫山、大磨山、成语小镇,武安市九龙山,永年区佛山等景区在内的多条绿化观摩路线,森林景观效果初步显现。
据邯郸市气象局2018年至2020年卫星遥感和气象监测资料显示,示范区植被和水体较修复前明显增加,相较主城区气温低3℃至4℃,出现凉爽、湿润的“冷岛现象”。
市县联动高位推进造林绿化
“2013年起,持续开展‘绿美邯郸’攻坚行动,每年营造林面积不低于52万亩。”吴金茹介绍,8年间,邯郸相继打造了涉县圣福天路荒山绿化、磁县天宝寨景区周边荒山绿化、峰峰矿区国家储备林基地、武安市太行高速两侧荒山绿化、肥乡区团结渠沿线景观绿化、广平县生态闭合圈、曲周县环城林建设以及邯西生态示范区、滏阳河全流域生态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截至2020年底,该市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19.8万亩,林木覆盖率净增10.4个百分点。
2021年夏季的九龙山山地运动公园(原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该公园位于武安市主城区和邯郸市主城区之间,面积12平方公里,设置了生态健康绿道、山地休闲运动区、生态修复示范区等功能区。通讯员董源摄
2021年,邯郸市出台《2021年度国土绿化攻坚行动实施方案》,重点实施一山一区三带、千村百网一基地等重点绿化工程。“一山”即太行山区荒山绿化;“一区”即邯西生态示范区绿化提升;“三带”即在主城区周边打造百公里浅山绿带、百公里环郊绿带、百公里滨水绿带;“千村”即2130个村的村庄绿化;“百网”即建设百个以上高标准生态林网;“一基地”即经济林基地,实现林果增收增效。
为高标准推动造林绿化工作,邯郸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督导、调度,市林业局成立专项督导组,全程跟踪督导指导,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形成市县联动、高位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的强大合力。
在西部山区,重点抓荒山绿化,在涉县、武安市、磁县、峰峰矿区等山区县(市、区)实施中山浅山增绿和深远山区生态修复;在东部平原,重点实施村庄绿化,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因地制宜发展高效林果产业,实现林果增收增效;在主城区周边,以邯西生态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继续提档升级。同时,加大森林草原防火、林木抚育管护和封山禁牧力度,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2021年截至新闻发布会召开时,全市共完成营造林面积89.65万亩,完成进度已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19.5%。
科学绿化促营造林提质增效
邯郸市因地制宜,主要采取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方式,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据该市林业局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处处长袁洪波介绍,2016年以来,该市已完成飞播作业200余万亩,主要飞播树种有油松、侧柏、黄栌、臭椿、刺槐、连翘等。飞播前对播区进行杂草清理、简要平整,飞播种子全部采用驱避剂、生根粉拌种,减少鸟鼠危害,提高苗木成活率。
2021年9月,《邯郸市科学绿化若干措施》印发,明确提出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宜绿尽绿。围绕营造林提质增效,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依法依规开展造林绿化工作。
2021年夏季的沁河郊野公园。该公园位于邯郸市复兴区,整个区域以沁河源生态修复为基础,严控污水排放,清淤疏浚河道,种植树木花草,按照生态与景观兼顾的原则,在沿沁河12公里的流域内植树绿化和景观打造,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了“槐香柳韵、花田叠溪”等10大节点23处景观,构成水清岸绿、湖光旖旎的滨河风光。图为沁河郊野公园鸟瞰图(拍摄)。通讯员董源摄
造林向营林转变。在加大对西部山区剩余60万亩荒山绿化的基础上,工作重点逐步向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转变,加强森林抚育经营,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开展土、肥、水综合管理,不断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质量。
单一树种向多树种转变。做到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坚持乔灌花草结合,建设多树种混交林,种植楸树、元宝枫等景观树种,主干道两侧、城乡接合部、城市快速道两侧宜林地范围内选择大规格乔木,做到一次造林一次成景,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景观系统。
生态建设向综合开发转变。西部山区重点打造一批以核桃、花椒、板栗等干果为主的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城区周边巩固邯西生态示范区绿化成果,增加业态,打造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业产业;东部平原因地制宜发展以桃、梨等鲜果为主的观光、采摘基地,形成品牌效应,把生态与富民相结合,实现绿利双赢。(河北日报记者陈正)
相关
磁县鸡泽广平荣获“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
河北日报讯(记者乔宾娟)日前,磁县、鸡泽县、广平县被授予“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记者从邯郸市林业局了解到,截至目前,邯郸市及魏县、曲周县、邱县、临漳县、肥乡区、馆陶县、广平县、磁县、鸡泽县获“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
近年来,邯郸全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底,邯郸市荣获首批“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2021年以来,邯郸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暨春季造林绿化视频会,对创森和造林绿化工作全面动员部署。市林业局(市创森办)对照创森五大类36项指标逐项分析研究、细致安排、查漏补缺,全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各县(市、区)、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统筹城乡绿化美化,扎实推进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等各项建设任务,全力冲刺攻坚。
另悉,2020年,国家林草局批准魏县、曲周、邱县、临漳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正式备案;2021年9月,魏县国家森林城市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涉县获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曲周县、邱县、临漳县国家森林城市规划正在专家初审阶段。此外,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县城)工作中,除上述9个县(区)荣获“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外,大名县已通过省级森林城市规划专家评审;武安市省级森林城市规划正待审核验收;峰峰矿区、永年区已完成省级森林城市规划初稿;成安县规划正在编制中。
目前,各县(市、区)正以创森工作为契机,利用秋冬季造林绿化的有利时机,着力复绿增绿强绿,呈现全域创森建森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