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糕、馒头、枣糕、花糕、黏面窝头、刺猬式面点,以及各类无公害蔬菜、的红薯粉条和自己磨的红薯面、高粱面、黑小麦面粉等深受喜爱的农家特色产品,让这个农家小院远近闻名。不怕路远专门驱车而来的老主顾们,除了来小堤村体验乡村游,最主要是为了吃上以女主人姓氏命名的“梁嫂发糕”和一餐地地道道的农家大锅菜。
天刚蒙蒙亮,小院的主人就起床忙活开来:和面、揉面、蒸发糕、熬大锅菜……忙得心里乐开了花。
这样的“忙”,与前些年的“忙”,心情大不一样。丈夫王瑞周曾是位电影放映员,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老放映员补贴,但他们家的生活仍然很困顿。得知他们家的情况,邯山区的区、镇、村三级干部主动包联,多次上门走访,与之促膝长谈。为提高他们的收入,借助小堤村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时机,鼓励引导他们从农家院里发家致富,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创业致富方案:重拾农家手艺,蒸枣馒头、蒸发糕、种农家菜、做农家饭,让城里人到农村来消费,把日子红红火火地过起来。
同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村里修路、植树、修建基础设施、包装旅游产品,发展乡村旅游。王瑞周家门前的垃圾堆、厕所和猪圈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绿的树、红红的花、整洁的水泥路。曾经进家门时仅有一条小窄巷,如今4条水泥路纵横相连。
环境好了,游客来了。夫妻俩抓紧时间开始忙蒸发糕,忙生意。为聚集人气儿,有关部门还帮助他们做好宣传推介,将这种用石磨全麦面粉和面及酵母、用上等红枣枣泥作辅料蒸出的发糕,统一命名为“梁嫂发糕”,利用微信等进行宣传。
采用传统工艺,“老酵”发面手工揉制而成,加上500年古枣树的大枣,蒸出的发糕别具风味,吃起来麦香浓郁、口感香甜,很快成了小堤村独具代表性的特色名吃。他们蒸馒头、发糕不用机器压,都是一个一个用手揉出来的。冬天天冷,饧面时间长,夫妻俩四五点钟就起床,磨面、和面、揉成团、洗炊具、上锅蒸……有时忙起来下午三四点才吃中午饭,可他们乐此不疲,人虽瘦了,精气神却好了。发糕、枣糕、枣馒头、黏面窝头、豆包……一锅锅发糕就是发家致富的希望。“梁嫂发糕”品牌很快叫响。
紧接着,他们又在扶持引导下,做起了“农家院”大锅菜,建起了“梁嫂农场”,自家种植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有十几种,许多品尝了农家大锅菜的顾客,由衷地称赞一番后,又顺便购买了他们家的蔬菜、红薯粉条、黏面、高粱面、红薯面、黑小麦粉……经营的项目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网上网下都很畅销,王家平均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不仅自己致富,夫妻俩还忙着做公益帮助他人。他们发起了“捡烟头换发糕”环保公益活动;每逢重要节日供村里7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为疫情防控主动捐款……饭菜美味,心灵更美,这个农家院有了众多的忠实客源和粉丝,并带动了其他村民致富。“枣之源”小堤大枣、小堤手工米线、古枣酒、八大碗、“枣福居”民宿等也经营得红红火火。
今年,王瑞周在村东又盖了新房,计划安装乒乓球台、建民宿,作为休闲观光和健身锻炼场所。对于未来,两口子有着更美的憧憬:“东边新盖的房子供游客居住和休闲健身,现在西边的‘农家院’做大做强,建好小菜园、小果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采摘,东西两侧相互辉映,并带动全村发展无公害果蔬种植,有枣、有花、有果、有菜,让咱农家的生活越来越甜蜜……”(河北日报记者乔宾娟 通讯员韩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