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学党史办实事”50项惠民实事系列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市卫健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基层公共医疗惠民工程、医联体建设、新冠疫苗接种和公立医院系列惠民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
强基层,守护好人民群众健康。市卫健委实施基层医疗惠民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全覆盖,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214家乡镇卫生院的200家和4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7家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8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到标准化,5502个村卫生室已全部达标,26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推荐标准。推进二级以上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下沉乡镇卫生院,全市214所乡镇卫生院均有派驻医师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实现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全覆盖。
提质量,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均衡。市卫健委围绕医联体建设,通过派专家到基层坐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多种形式,让群众不出市、不出县就可以享受到国家级、省级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目前,我市建设了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和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3家医疗集团,与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形成上下联通医疗体系;建成28家县域医共体;全市20个县(市、区)参与各类国家级医学中心远程医疗网络,覆盖率100%,5家县医院接入省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成“互联网+医疗影像云”服务平台,接入市、县、乡三级医疗影像数据,成立市、县两级影像云诊断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开展“基层卫生院拍片、上级专家论断、结果立等可取、手机网上查询”的远程影像云诊断服务。此外,我市建成3000多个“健康小屋”,推动了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
强预防,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我市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对照规定的目标人群,组织开展辖区内摸底统计工作,详细制定出辖区内各人群接种安排,选配有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师资队伍,对所有参与接种和医疗救治的人员开展培训,参训人员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在实施接种过程中,严格按照“三查七对一验证”的原则规范操作,成立市、县两级疫苗接种医疗救治专家组,加强对全市疫苗接种医疗救治保障工作的技术指导。截至目前,全市接种新冠疫苗1392.2487万剂次,接种人数为712.7212万人。其中60岁以上接种160.5532万人,12至17岁接种94.8709万人,前期接种重点人群528.0180万人,没有出现安全事故和严重不良事件。
送服务,帮助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市卫健委紧密结合实际,推出多项惠民项目。市中心医院“微笑列车”惠民项目,为贫困唇腭裂家庭免费矫治手术;市第一医院“绿色卒中快通道”惠民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卒中患者优质医疗服务;市第二医院“三无人员救治”惠民项目,全天候对我市“三无人员”的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对住院的“三无人员”先救助、先治疗;市第三医院“蒲公英”护理科普团队项目,为群众普及健康和急救知识,进行科普宣讲650余次,受众达60余万人次。
我市召开“学党史办实事”五十项惠民实事系列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发布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建设情况
9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学党史办实事”50项惠民实事系列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市体育局负责同志就全市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通报。
近年来,市体育局围绕创建工作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试点建设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推进措施和职责分工,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全市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
大力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我市以承办2022年河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为契机,大力实施“113+x”(主体育场,主体育馆,专业滑冰馆、射击馆、体操馆;X包括新建或改造一批场馆)工程建设,投入资金20亿元规划新建了市体育中心、市综合体育馆和3个专业比赛馆等大型体育场馆,改造提升若干现有场馆。各县(市、区)也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县级体育中心和体育场馆建设。目前,我市已经实现市级“五个一”(公共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滑冰馆)工程全落实,县级“3+x”(公共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滑冰馆等)工程全覆盖。
积极推进专项体育设施建设。按照省体育局统一部署,我市全面加快室内滑冰场馆、社会足球场地等专项体育设施建设。2020年,我市新建23个室内滑冰场馆(真冰馆10个、仿冰馆13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室内滑冰场馆全覆盖,全市将拥有3处标准的“1830”室内滑冰馆,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建设社会足球场地162块,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140块场地的目标任务。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坚持以公园、广场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工作为引导,结合“双创双服”活动和28项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2019年以来,我市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主城区内10处公园、10处广场的体育健身设施改造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全民健身中心23个,室外健身广场、健身站点3500余个,在全市216个乡镇、56个街道、349个社区、5378个行政村,安装全民健身体育工程6178套,初步完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同时,结合全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针对主城区达到报废年限的器材进行及时更新,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广大群众的健身安全。
全力推动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建设。按照省、市双创双服活动办总体要求,今年,市体育局承担体育设施建设和公共体育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工作,按照正常推进进度,该局所承担的民生实事已全部完成建设,民生工程所承担的1100处以上社区和村庄健身设施建设任务已完成1086处,完成率达到97%。
我市召开“学党史办实事”五十项惠民实事系列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发布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提升情况
9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学党史办实事”50项惠民实事系列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市行政审批局有关负责同志就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提升情况进行了通报。
据了解,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作为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村及众多社区的基层桥头堡、服务最前沿,不仅是各类政务服务的场所和窗口,还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展示政府形象、服务群众需求、传播正向力量的重任。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提升工程,是有效提高基层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百姓“办事不出村”。
为建好、管好、用好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全市坚持高位推动、专题研究、专班推进,着力开展了以下五大专项行动,力争把综合服务站打造成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打造成服务群众温暖民心的阵地:
消灭基层政务服务空白。除空心村等确实不适合建站的情况外,原则上所有村(社区)必须建立综合服务站;建立健全动态调整、实时更新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村(社区)综合服务站的全程管理。
全面提升场地硬件环境。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因地制宜、节约实用”的原则,规范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场所建设,实现“六个统一”,即:服务标识、办公场所、办事区域、设备设施、政务公开、运行机制等六个统一。
优化完善政务服务事项。全面梳理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代办、帮办的政务服务事项,建立健全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代办、帮办机制;推动村级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
全面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加大对政务服务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持续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限,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日常管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打造基层政务服务亮点。以建设标准最高、规范程度最高、服务能力最强、服务水平最优为目标,在全市打造565个“样板间”综合服务站;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基层政务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
目前,我市5844个村(社区)已全部建立综合服务站,着力打造的565个“样板间”综合服务站也已高标准全部建成。各县(市、区)取得了明显成效。丛台区着力打造了“一村一站一品一特色”;肥乡区对22项即办事项、28项帮办事项编制手册;曲周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通“农技服务直通车”窗口,为农民面对面专业指导服务;永年区设置“一码通”专区,;广平县与新华书店合作,为综合服务站配备电子图书墙;涉县建立“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掌上服务平台”;峰峰矿区、鸡泽县、邱县与建行、供销社、邮政等机构合作,通过“裕农通”、“益农管家”等平台,向群众多项服务;冀南新区、经开区、邯山区、复兴区、涉县、魏县等县区分片召开“样板间”观摩会,推动了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提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