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民张先生在邯郸某餐馆打工1月有余,受疫情影响餐馆亏损关门,未支付张先生的工资。张先生来到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咨询,值班律师、维民权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杰热情接待了他。这是邯郸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密织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
公共法律服务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司法局把公共法律服务融入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积极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加强顶层设计,细化责任分工。2018年6月,市司法局联合12部门印发了《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邯郸市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实施标准(2019—2022年)》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职责部门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性质定位、对象范围、供给机制、保障措施等,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职能职责,形成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合力。同时,市司法局积极协调财政等部门,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范围,建立完善公共法律服务阵地建设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调整完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人员值班、村居法律顾问等补贴标准。
整合服务资源、高标准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市18个县(市、区)、243个乡镇(街道)、5736个村全部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实体平台建成率达到100%。特别是2019年底邯郸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建成,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实体平台的全覆盖。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位于市中心人流密集的核心位置,占地约1000平方米,立足“法律事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法律服务指引和提供”的平台建设功能定位,将法援、公证、律师、司法鉴定、人民调解、仲裁等事项入驻中心,实现让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逐步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聚焦群众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方法。邯郸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新期待新要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安排“全科医生式”值班律师提供法律服务,采取窗口集中受理,分流办理、精确指引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安排“法律明白人”提供法律咨询,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服务,实现法律服务供需方精准对接。大力宣传中国法律服务网(PC客户端、APP)、“12348河北法网”、掌上“12348”“12348”语音平台,打造以“线上”服务为主、“线下”服务为辅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家里老人过世,房产如何继承?”“交通事故中,涉及赔偿如何计算?”“企业不给签劳动合同,职工如何维权?”这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咨询群众在“法律小屋”志愿服务中得到了答案。邯郸积极开展法律志愿服务,在龙湖公园、丛台公园、邯郸大剧院等15个公园、广场设置了15个“法律小屋”,由近千名律师组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把每周的周六、周日7时至10时30分定为常规性法律宣传和法律服务时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这样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已累计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为社会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
公证工作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市司法局推出公证事项材料清单制度及上门办证、预约办证、邮寄送达公证书等便民措施,创新“互联网+公证”服务模式。今年以来,全市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5736件,公证15000余件,司法鉴定5900余件,群众满意率98%以上。一系列公共法律服务措施的推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预防矛盾纠纷、维护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贡献了法治力量,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安桢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