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第四届(邯郸)园林博览会于9月16日在我市举办。团市委从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为园博会选拔出600名大学生志愿者,给前来参观、旅游的嘉宾提供交通导引、园区介绍等多项服务。600名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也成了园博园中的一道风景。近日,邯报融媒体记者走近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眼中的园博园。
服务园博是种荣幸
9月16日,园博会正式开幕。园区内的7大功能区和13个城市展园各具特色,引得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一群群头戴小白帽、身穿统一制服的青年志愿者穿梭在人群中,维持秩序、引导参观群众,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能为大家服务是我的荣幸。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邯郸的文化……”在园博园里,来自河北工程大学的志愿者张欣悦操着标准的普通话为参观者们介绍邯郸园,精彩的解说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利用休息时间,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张欣悦说,她是志愿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先后参加过社区值守和高铁邯郸东站的疫情防控志愿活动。暑假的一天,她在学校微信群里看到招募园博会志愿者的消息,马上报名参加。通过线上的学习培训,她成为园博会预备志愿者。9月初返校后,她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线下培训。
“培训课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张欣悦说,以鞠躬动作为例,就分15°、30°和45°三种类型,分别代表初遇、接送、感谢等不同含义,而且每种鞠躬都有不同的动作要领。刚练习鞠躬时,她总感觉脖子疼,老师讲那是由于错误动作造成的。为了掌握鞠躬动作的要领,她和同学像着了魔一样反复练习,“一时间,操场、食堂、宿舍、走廊里,到处是微笑鞠躬的学生。”
为了让大学生志愿者们更好地适应环境,除了校园集训,老师还多次把他们带到园博园进行现场实训。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他们热情不减,戴着白色小帽,穿着白色的志愿服,做着礼仪动作,背诵着解说词。最终,他们通过考核,成为园博会的正式志愿者。
每天早上7时30分,志愿者们准时在园博园东门广场集合,8时半前抵达岗位,下午5时离岗返校,全天工作9小时。张欣悦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邯郸青年,能参与园博会工作,是她一生的荣幸。在这次园博会的志愿活动中,她学到很多与人沟通的方法和礼节,感觉受益匪浅,“这里就像我走向社会的训练场,虽然每日往返很累,但在这儿有一种被人需要的幸福感,每次换班时都想多待一会儿。”
家乡环境变美了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的大二女生刘明宇也是一名园博会志愿者。作为邯郸人,她深刻感受到园博园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园博园所在地复兴区西湖附近,原来建有很多工厂,到处烟囱林立、黑烟滚滚,让人望而却步。但园博园落户后,这里变成空气清新、鲜花遍地、天水一色、白鹭低飞的旅游胜地。周边的户村、涧沟村、齐村等村庄,土路变柏油路,旱厕换成水冲厕,污水塘蝶变为小花园,人居环境改善,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
刘明宇说,自己成了志愿者,能为家乡做贡献,格外兴奋。在园博会开幕前,她就不断畅想园子里的样子,如今,她参与盛会工作,感受着现场的震撼魅力,终身难忘。她希望在盛大的园博会上,每一位游客能打心底里夸赞一句:“邯郸真好,这里的人真好,园博会交给邯郸承办真的不错!”
感受邯郸文化魅力
来自内蒙古的河北工程大学工程学院学生王世源说,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公园,心里非常激动,对文化味十足的邯郸园印象深刻。
“邯郸是一座三千年没改过名字的城市,历史文化特别丰富,令我着迷。”王世源说,他报考河北工程大学,一个重要原因是梦想着到这个古老的城市逛逛,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可到这儿后一直找不到机会。这次有幸成为志愿者,他发现一座邯郸园融合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元素,让他了解邯郸文化的愿望得以实现。
王世源说,邯郸有磁山文化、赵文化、建安文化、太极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在邯郸园里都有体现。在园区,他看到一片水田,里面种着奇怪的植物,枝叶像芦苇,穗子像个烤糊的“火腿肠”,一问才知,这叫古粟,早在8000年前,磁山先民就开始在这里种植。还有磁州窑展区,墙壁很有特色,是用一个个中空的石头滚子垒起来的。这些石头滚子有个名字叫“笼盔”,它是一种用来装烧瓷器的窑具。古人把要烧制的泥料装到“笼盔”里,堆垒起来,再放到窑里去烧,这样既能让泥料在烧制中不沾灰,又能一次烧制很多的陶瓷,事半功倍。经窑火千锤百炼,这些“笼盔”变得质地坚硬,钢筋铁骨。“我想,倘若没有‘笼盔’的发明,也就不会有磁州窑的繁荣。”王世源兴奋地说,“我当前任务是服务好各位嘉宾和游客,做好他们的‘活地图’,等有时间了,我还要多逛几个园子,领略燕赵大地更多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