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散乱污聚集区,成为生态修复新样板;曾经的城区形象短板,成为城市建设新名片;曾经的传统工业区,成为绿色发展新引擎……我市把承办省园博会作为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重要载体,对工业污染地区实施生态修复,有效带动周边村庄和区域发展,使城市西部区域在转型之路上实现华丽转身。
山水邯郸实景。董彦斌摄
展园之变——从“藏污纳垢”到生态美景
登上园博园内清渠如许山顶环廊的观景台,脚下的梯田、花海、碧水一览无余。远眺四周,整个园博园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意想不到的是,脚下的这片美景,之前是工业矿渣和建筑垃圾堆叠而成的“小山”,是当时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为改变场地现状,设计师采用生态修复策略,通过填埋封存矿渣,置换部分土壤,将城市废弃中水引向山顶,并进行层层净化等,最终达到景观水系使用标准,营造出错落有致、层峦叠嶂的景观效果。
“梯田内种植了香蒲、鱼梭草、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陆续还会种植水稻、芦苇等,既可观赏又可净化水质。”园博会中建二局项目副书记王耀介绍,各级梯田之间采用净化水塘作为衔接,充分利用区域落差,为梯田内水生植物提供水源。
清渠如许西南侧有一个下沉式花园——矿坑花园。北京土人设计公司园博会项目驻场负责人郑亚凯告诉记者,这里原来堆满了碎石矿渣、生活和建筑垃圾,土壤环境破坏较重。设计师通过换填种植土进行基地修复,对部分陡峭区域进行梯田化处理,做好植被修复工作,将水生植物群落、多彩花带与葱郁的观赏草相结合,新增楸树林与多种草花及湿生水生植物为特色,形成现代复合型群落结构,打造出良好生态景观。
据悉,园博园选址所在地位于城乡接合部,先前是散乱污企业聚集区,也是钢渣、水渣集散地,场地内有大量工业垃圾、建设垃圾,对土地、河湖有较大污染,对生态造成不同程度破坏。
针对上述现状,园博园设计建设团队提出四大生态修复策略。生态涵养、湿地保护方面,在“芳草寻鹤”景观节点,对原生态的湿地环境进行保护,增加坡塘和树岛,营造生物栖息小环境。中水利用、土壤净化方面,将渣土山打造为清渠如许山体景观,并在山体上设置中水过滤系统,引城市中水从峰顶经过层层净化,最终达到排放标准,流入西湖湿地。水系疏通、海绵修复方面,在浮光揽月景观节点,打通干涸断流的沁河,使其焕发往日风采。陡坡填土、营造台田方面,在青山画卷景观节点,利用原有堆积的矿渣进行部分换填,打造台田花海。
园博园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山水格局,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融入城市双修、海绵城市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生态修复新样板。
如今,122公顷的园博园核心区域内,全部被水系、绿地和园林景观所覆盖。10大景观节点和13个地市园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邯郸西湖之畔,铺就城园一体的生态画卷。
周边之变——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和园博园同时在变的还有周边的环境和村庄。在园博园南入口旁,坐落着一个特种钢材铸造厂,多年前在我市去产能、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已经关停,成为这座钢城历史记忆的一个缩影。如今,这里变成了“1957艺术创意园”。
该园在保护和展现钢厂原始面貌的基础上,打造成钢铁文化+研学基地+休闲旅游综合园区。特钢厂现场设计师肖忠明介绍,“我们希望通过对老钢厂遗址的改造,赋予空间新的生命,使之从废弃状态重新复活,融入园博园整体中,进入都市生活。”
复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第四届园林博览会筹委会办公室成员闫士剑说,园博园建设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城市双修、乡村振兴,通过实践和实施,基本实现了这一目的,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道路围挡拆除、机械设备撤场,丰泽街、百花大街于8月31日全面竣工通车,昔日的两条断头路被彻底打通。
据悉,园博园所在的复兴区由于建区较晚、典型工业区等历史原因,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突出表现为断头路多,一度成为城市发展的“堵点”,居民出行的“痛点”。
如今,复兴区交通存量实现质的飞跃。建设大街北延、光华大街北延等5条道路建成通车,八一路、学军街等6条小街巷完成翻修改造,方便了群众出行,盘活了发展空间。此外,西环路、西环立交桥、北环路、309国道等路段全面绿化提升;联纺路、复兴路、北环路、西环路等道路实现翻修提升;箭岭路、邯武快速路、309国道、史村连接线等道路两侧违建拆除,并进行绿化美化,市政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周边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园博园建设过程中,按照“城市双修、乡村振兴”理念,保留了区域内涧沟、齐村两个村落,并对其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打造成涧沟农旅文化区和齐村民俗体验区。
“我家就住在园博园边上,几年前因为村里环境太差,全家都搬到了城里。如今,村里打造得比城里还好,我们就又搬了回来。”涧沟村村民柳燕国说。
记者在走访涧沟村和齐村时看到,两村在保留原有村落基础上,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因地制宜展示新农村风貌,为园博园提供部分配套功能。
涧沟村依托涧沟遗址和龙山文化,打造出“华夏第一井”、涧沟水街、井苑乐玩吧、特色民宿等特色景点,聚焦发展乡村旅游。齐村主打“民国风”,对主街、戏台、老庙、民居等传统建筑进行整体保护与修复,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村周边还谋划了“农业迪斯尼”、游乐园等项目,与园博园形成产业集群。
城市之变——擦亮城市绿色新名片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这一目标,认真践行生态发展、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有机更新绿色发展,拓展了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激活了城市发展活力。
我市通过筹办省园博会,大幅提升了城市西部区域蓝绿空间占比,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园博园成为生态秀美、业态丰富的新发展引擎,成为绿色发展的“聚宝盆”。
作为传统工业区,长期以来,城区西部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先天不足,是主城区对外形象的一大短板。曾经的城市西部,以钢铁、煤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一度成为我市主城区最大的污染源和脏乱差的代名词。随着结构调整、城市转型、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因素叠加,城市西部一度陷入“断崖式沉降”,一时被城市发展边缘化。
近几年来,复兴区立足实际,坚持产业升级、生态攻坚,传统工业区迎来绿美复兴。2017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21%提高到现在的48.5%,筑起一道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3公里的邯郸西部生态屏障。
尤其是2018年省园博会宣布落户复兴区,更成为城区西部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复兴区补齐基础设施历史欠账,促进西部生态修复,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打造优质产品和旅游资源,实现西部经济、环境双提升。
复兴区紧紧抓住承办省园博会和市旅发大会的契机,全力贯通园博园、康湖文明示范区、沁河景观廊道等“两园一廊”景观带,打造冀中南旅游目的地,从而带动旅游产业和周边几十个乡村发展振兴,使之成为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示范,成为惠及全市人民的宝贵财富。
园博园是集全省智慧打造的高质量城市绿色空间,注定成为引得凤凰来的梧桐树。我市以承办省园博会为契机,以“园”带“城”,在“园博效应”带动下,全面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为邯郸发展创造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