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服务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20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
今年,残疾人服务工程的年度目标任务共6项内容,分别是为10586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4500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为1959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为1232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为1079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资助100名贫困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家庭子女上大学。
残疾人服务工程是如何推进的,工作进度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这项民心工程的牵头部门市残疾人联合会。
“一定要把残疾人服务工程干好,干成残疾人满意的民心工程,干成社会满意的民生工程。”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书生在党组会上多次强调。市残联党组把残疾人服务工程作为2020年一号工作推进,为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市残联成立市残联民心工程领导小组,制定残疾人服务工程《实施方案》和工作《督导方案》,确保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每逢党组会、理事会、工作例会等工作调度会都研究工程进展,研究工作对策,采取资金、人员、精力向残疾人服务工程“三倾斜”,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实行台账管理、周通报、双周调度、每月县级领导分包县区督导等多种举措,在全市残联系统推行一线工作法,在服务残疾人的基层抓落实。
截至目前,我市已为12114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完成率114.4%;为4825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完成率107%;为2077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完成率106%;为1446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完成率117%;为995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完成率94%;提前超额完成时间、任务双过半要求。近日,省“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20项民心工程进展情况进行通报,我市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工作进展列全省第一。
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超额完成。我市全力做好重点人群康复工作,在全市推出残疾儿童“机构+家庭”式康复救助模式,委托康复服务机构,对特殊困难、有需求的0-6周岁肢体残疾儿童及7-14周岁一、二级肢体残疾儿童开展救助。康复服务机构通过上门服务或远程视频,向受助儿童及家庭提供专业康复支持和家庭康复指导。在疫情期间,残疾人康复工作线上和线下服务相结合,通过线上方式对全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机构的1700余名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视频被省残联作为我省第一期服务培训资料转发全省推广使用。
精准服务推进适配辅助器具工作。通过入户走访、摸底筛查,对肢体、视力、听力等不同类型的残疾人辅具需求精准识别、适配,确保贫困建档立卡残疾人辅具适配不落一个、不少一户。同时对历年实施辅具服务的残疾人辅助器具使用情况进行回访,及时发现问题,提升辅助器具使用效果。疫情发生以来,辅具服务不打烊,以线上视频会议形式开办辅具适配业务培训周课堂,提升人员服务水平。
提供更多残疾人就业机会。开展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选择就业市场需求大、符合残疾人特点的互联网+、保健按摩、特色小吃、美妆美甲等专业作为培训方向,公开招标培训机构,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3-4月,受疫情影响,残疾人外出务工减少,采取分散培训、小班培训、田间地头培训等灵活方式,加快推进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推进就近在扶贫微工厂和农业企业、合作社务工,确保残疾人增收。5月以来,市残联积极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针对疫情期间残疾人就业新特点、新趋势,开展适合重度残疾人居家就业的网络运营、烤鸡腿连锁和珍珠绣培训,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欢迎。
精心做好残疾人托养服务。根据残疾人残疾类别分别精选机构,按照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分类实施托养,精细管理,确保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进得来,托得好,实现残疾人、残疾人家庭和社会“三放心”,实现“托养一人,脱贫一户,温暖一方”。全市已经超额完成1232名残疾人的全年托养任务。疫情期间,市残联多次到各托养机构检查,督促相关机构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在困难时刻与残疾人心贴心,让困难群体安全免“疫”,把温暖传递给残疾人。市残联还积极探索残疾人托养新模式,冀南新区精神病医院作为残疾人托养、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受到省委深改办好评。
开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一户一方。今年,市残联承担1079户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市残联采取灵活的工作方式推进该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和村(社区)的主动性,在非接触的情况下深入残疾人家中,摸清全市残疾人家改造需求底数。根据残疾人残疾类别、家庭情况、残疾部位和出行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在坚持统一实施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在经专业评估的基础上,开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一户一方,经过改造方便的扶手、平缓的坡道、舒适的灶台,让残疾人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实现家庭无障碍工作“改造一户,幸福一家,影响一片”。
确保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获得资助。根据目标任务,资助100名贫困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家庭子女上大学。年初开始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残疾考生的高考报名和各项优惠照顾政策的宣传,逐步掌握参考人员情况,预计在今年高考结束、高校录取完毕后,对全市符合条件的学生集中实施资助,确保每一名符合条件的大学生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用知识改变命运。(记者成军刚 通讯员赵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