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马瑾倩 徐美慧 张璐)近日,昆明六年级小学生结直肠癌相关研究获得全国大奖引发争议,有网友质疑存在学术腐败。记者今天(7月14日)从赛事组委会工作人员处获悉,组委会已了解到相关争议,并成立调查组,目前暂无调查结果。云南省科协也表示,已成立调查组,若涉及违规问题将按规处理。
近日,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的《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一文,作为云南代表队参赛作品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有网友指出,该研究远超小学生能力范围,“或涉嫌学术腐败”。
资料显示,该项目部分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该研究所昨天下午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针对此舆情事件,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记者今天下午致电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组委会已了解到相关舆论,已针对该事件成立调查组,暂无调查结果。
云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许薇向记者表示,云南科协昨日获悉此事后已成立调查组,由云南科协主要领导参与介入调查,事件调查相关工作正在进行,取得进展后将第一时间对外公布,若涉及相关问题会按规处理。
追问1:这是个什么比赛?
——多个部门共同举办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信息显示,该赛事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据了解,该赛事自1979年开始举办,由基层学校开始选拔直到全国大赛,每年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层次的活动。经过选拔,500多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200名科技辅导员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
大赛官方发布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2020年修订)》(下称《规则》)显示,申报者在竞赛申报时为国内在校中小学生(包括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每个参赛学生(包括集体项目的学生)在一届大赛中,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参加科技创新成果竞赛。
追问2:比赛获奖有何用?
——高考最高可加20分,自主招生优先考虑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可在高考投档时获得不超过20分的加分,自主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大赛官网信息表示,高校招生优惠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制定,具体需咨询相关部门。
新京报记者发现,根据教育部2004年印发《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的通知,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直接保送至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告,要求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了该奖的保送资格,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追问3:成人能否参与比赛?
——可参与辅导,但主要创作须学生本人完成
《规则》明确,每个项目可有1-3名辅导教师,对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给予辅助性指导。但须遵守“三自”和“三性”原则进行评审。“三自”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
具体来说,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制作,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
追问4:比赛作弊如何处理?
——若存在抄袭、作弊等问题,取消获奖资格
《规则》对作弊等行为做出了规定,明确参赛项目存在抄袭、研究工作作弊等问题,取消作者获奖资格。
具体来说,申报和初评阶段,出现对参赛项目的投诉且经调查属实,或经评审专家调查发现参赛项目存在抄袭、研究工作作弊等问题,将取消作者参赛资格。终评阶段,如发现参赛项目存在抄袭、研究工作作弊,将取消作者获奖资格;项目作者答辩情况或研究项目实际水平不符合获奖标准,经评审委员会表决,可不授予竞赛奖项。
评审程序中,《规则》提出,初评环节,通过参赛资格审查的项目由评委会组织学科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网络评审。项目初评通过率约为80%。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徐美慧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