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近年来,邯郸市永年区正西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小花生成就致富“金豆豆”
“品质好,不愁卖,现在是有外地老板直接上门收购,一般每亩地能有两千多元的收入。”45岁的花生种植户宋建强高兴地说。眼下正值花生收获季,在正西乡后朱庄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将花生秧连根拔起,一串串饱满的花生破土而出,现场一派喜悦的景象。
由于后朱庄村特有的沙质土地,当地历来就有种植花生的传统。土质好所以产出的花生皮薄粒大、颗粒饱满、出油率非常高,产量好、效益高。后朱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花生种植大村。目前,该村花生种植面积已有300亩,花生种植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下一步,我们还要通过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技术来实现农民增收。”后朱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少峰信心满满地说。
蜜薯丰收好“钱”景
在正西乡的前朱庄红薯种植基地,随着拖拉机来回穿梭翻犁,一垄垄“红疙瘩”破土而出,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亮。十多个村民忙着给新出土的红薯去泥、分拣、装车,忙得不亦乐乎,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种植的红薯‘瓜红’ 可以说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薯类产品,要按照标准化种植要求作业,使用生态肥。由于其外形好、体积小、颜色红、口感甜、营养好、价格高等特点,备受市场青睐。”基地负责人介绍说。随着“支部+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推行,红薯大丰收,不仅给村集体带来了增收,也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农忙时节每天用工量达50余人。“往年一直在外打工,现在红薯地有了活了,捡红薯、装装车也不累,不必再东奔西跑,收入也不错。”村民们开心地说。
香姜丰收季,“姜”农收获忙
时下正值生姜收获的季节,趁着晴好天气,正西乡刘湾村的姜农们忙着抢收生姜。在该村的生姜种植基地,随处可见姜农们忙碌的身影。翠绿微黄的姜田里,随着生姜挖掘机轰鸣着来来往往,姜农们起姜、剪枝、装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这里特有的沙地土质长出的生姜不但块头大、产量高,而且品质佳、味道鲜、香辣宜口,易加工贮藏,是同类中的佼佼者。”正在起姜的农户刘建军开心地说。“一直想带着乡亲们做个产业,增加点收入,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决定尝试种姜。去年,带着村‘两委’到山东考察学习,同时也将技术带了回来, 4月份140亩肥沃土地种上了鲜姜,现在看见了成效,收成效益都不错。”村党支部书记刘利革表示,“先行先试有成效,周边村民也纷纷表示明年加入这个行业,明年,我们村计划流转500亩土地用于生姜种植。”
订单大葱不愁销
挖葱、打捆、包装……地里农户忙碌不停,地头则是装车、现场交易。正西乡刘湾村、台湾村等村由于沙土松软,加之丰富的地下水、充足的光照等资源优势,非常适合大葱生长,当地因地制宜种植了沙苑大葱,由于其大葱干叶少、根粗壮,口感脆甜,颇受客商的青睐。“我们的沙苑大葱是订单种植,几乎家家都种大葱,葱农只需要负责种植,到了每年收获的时节客商便会雇人采收,对于葱农来说,省了不少人力物力。”包片乡干部李彦峰说道。
今年以来,正西乡为破解集体增收难题,以实施发展乡域特色种植产业为突破口,流转土地、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成方连片种植基地,先后尝试了大葱、红薯、花生、生姜、甘蓝、金银花、柴胡等适合本地发展的经济作物,不断增强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村集体经济已成功“破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蜕变,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正西乡党委书记魏丽丽说,下一步,正西乡将全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农产品品牌化、农民职业化、种植园区化,引导农户标准化、规模化、有机化种植,提升农产品品牌度,同时对接各大连锁商超,将正西乡的农产品直接从地头卖往千家万户消费者手中,提高群众收入,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