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营商环境之“优”促发展之“进”
优化审批流程,让项目“拿地即开工”;在全省率先实行“三证”联发审批,大幅节省审批时限;累计留抵退税34.5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活水……去年以来,武安市聚焦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推出便企惠民举措,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努力把武安打造成投资洼地、兴业沃土,推动经济总量跃上800亿元,在全国百强县市持续上榜进位,当好邯郸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政务服务提速提效
“去年项目签约后,园区只用了2天的时间就给我们办好了供水、供电、移动网络等配套设施使用手续。”日前,在河北新宏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随着前期施工手续的顺利完成,项目负责人张克玺和同事开始谋划如何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为吸引更多企业落地生根,武安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让企业办事更加方便顺畅。2022年搭建“政企会客厅”,开通“办不成找我”窗口,建立骨干企业“白名单”制度,实现“拿地即开工”。
为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该市建立“办不成找我”窗口,把企业、群众反映“办不成的事”“投诉咨询的事”“代办帮办的事”集中收集、一揽子解决,实行专窗受理交办、专班协调督办、专人专线回访的闭环工作机制,2022年3月正式运行以来,累计受理事项410余件,全部妥善办理。
为节省审批时限,武安在全省首创“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三证联发审批模式,先后为清峰绿能、太行焦电联产等重点项目节省审批时限2个月至3个月。2022年,武安新增经营主体8054家,在全省营商环境考核及政务服务系统考核中名列前茅,入选全省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县级试点。
今年,武安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二十二条”措施》,在严格落实邯郸市各项优化营商环境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试行“五证联发”模拟审批模式,建立征地组卷协调机制,健全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服务机制等创新内容,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
政策红包精准发力
“2022年,全市累计为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34.5亿元,减免‘六税两费’6984.95万元,惠及经营主体26960个。”武安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洪强说。
打出政策组合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武安组织开展了12次政银企对接,14家邯郸市级银行与武安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授信1550多亿元,已落实522.31亿元;加大“一跑四争”力度,争取上级专款24.1亿元、债券资金13.57亿元;鼓励企业在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上下功夫,对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的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和50万元。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家、邯郸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9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2022年7月,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和研究总院从北京迁到武安,并成立供应链分公司和建设行业高标准研发中心,力争“十四五”期间年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落户武安,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让我们很安心,坚定了发展信心。”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齐书说。
产业项目加速落地
为打造投资洼地,武安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让现代服务业赋能一产、二产,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加速发展,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低碳技术与能源材料研发中心,加速转化科技成果,积极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
让营商环境成为经济的活水,武安市成立要素保障指挥部,多途径破解土地、资金、环评、能评等瓶颈,去年共实施总投资1404亿元的78个重点产业项目,争列省重点9个、邯郸市重点34个,争列省重点项目数位居全省前三、邯郸第一。投资288亿元的冀南钢铁二期、86亿元的普阳钢铁整合重组项目正式启动,投资80多亿元的太行钢铁二期、30.9亿元的龙凤山铁基新材料项目开工建设,与三一重工、宁德时代等大企业、大集团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507亿元。
“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延链强链、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先后与格力电器、北京氢璞、上海重塑、宇通客车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了深入对接。”武安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广奇介绍,目前,格力三期、华丰氢能产业园、锂离子电池隔膜、高性能玻璃纤维、福瑞泰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正在加速落地。(河北日报记者白增安 通讯员靳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