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威名震九州,排兵布阵几时休……”冬日清晨,太行山深处,河北省涉县弹音村的一处院落内传来阵阵戏腔,56岁的涉县赛戏代表性传承人汤香平正在排练赛戏《宁国府》。
他边唱边做着各种动作,神情专注、招式干净利索,完全沉浸在戏曲角色中。汤香平说,在方言中,赛戏的“赛”,实际就是“嚎”的意思,赛戏的唱腔主要是嚎腔。
赛戏,又称排赛、对戏,兴盛于明清,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2008年6月,邯郸赛戏(涉县赛戏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了40多年戏的汤香平,一提起赛戏便特别兴奋。“打小就跟着老辈艺人学习,吃饭、睡觉时脑袋里想的都是戏词,听到锣鼓响声就来劲!”汤香平说。演出时,“武将”在木凳上对打,代表骑马打仗,场下角落的火堆代表战火。观众还可以和演员互动,穿上戏服、举着火把,跟着“兵将”沿着火堆跑,俗称“跑跑阵,一年顺”。
汤香平介绍,在过去,赛戏表演缺乏服装道具,就用地里种的葫芦做成头盔戴在头上,将细麻捋顺当成胡须,“现在不一样了,不仅有了制式服装,这里还成立了专业的培训基地。”
如今,每年都会有人加入学戏队伍。汤香平说,里面有不少好苗子。汤香平会认真为学生选定角色,从台词到动作,从脸谱到试装,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汤香平说,赛戏质朴、接地气,简单易学,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这门艺术,让赛戏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