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中提到的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就发端于河北省曲周县。
曲周前衙科技小院研究生外出开展农技服务。
全国首个科技小院在这里诞生
今年4月22日,全国科技小院发源地揭牌仪式在曲周县白寨科技小院举行。
首家科技小院缘何诞生在曲周?这与曲周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县校合作密不可分。
曲周地处黑龙港流域,是典型的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辈科学家来到曲周,开启了以改土治碱、区域盐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黄淮海战役,将曲周县北部28万亩“盐碱窝”变成米粮川,创造了“曲周经验”。从此,曲周与中国农大结下不解之缘,今年将迎来县校合作50周年。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团队在曲周首创“科技小院”,通过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让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这里开始,许多农业专家和农科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乡间地头。
这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辐射带动全国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从此,发端于曲周的科技小院开始走向全国。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科技小院1048家,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技术服务覆盖农林牧渔业的59类产业。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三部门发布《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支持68个培养单位建设780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模式还走出国门,推广到老挝和非洲8个国家。
曲周蔡上村科技小院研究生在移栽幼苗。
“四零”服务打破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甜叶菊是曲周的特色产业之一,全县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眼下正值甜叶菊苗移栽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高新月和几位师兄师姐最近忙着办培训班,手把手为农民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幼苗移栽成活率。
“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民答疑解惑,让我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也找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5月3日,高新月正忙着梳理村民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今年2月,她完成在学校的课程学习后,来到曲周县曲周镇蔡上村的科技小院,目前已参与技术辅导、技术培训10余场。
“******的回信让我备受鼓舞,今后我要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农业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为农服务的本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高新月表示,下一步,还将开展甜叶菊全产业链调研,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助力。
曲周蔡上村科技小院研究生在一起包饺子。
来自四川达州市的张桂花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去年2月,她来到曲周县前衙科技小院。这些天,她几乎每天扎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的试验田里,跟老师学习扬花期小麦管理注意事项,以便更好地服务农户。
“现在科技小院就是我的家,我跟很多村民都成了朋友。”扎根小院一年多来,张桂花克服了饮食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与村民们朝夕相处,让她切身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也在农业生产一线增长了本领。
“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能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科研能力、专业素质等得到全面提高。”中国农大教授、曲周实验站负责人张宏彦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农大已在曲周县建成前衙葡萄科技小院、相公庄苹果科技小院、岳庄甜叶菊等10余家科技小院,每个科技小院驻扎着3至5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他们与农民共同劳作,开展“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零距离”的农业科技服务,打破了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依托“科技小院”科技培训和服务模式,近年来,曲周累计培养新型科技农民8万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