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楼内藏枪眼
九间楼房高又宽
九门未照十乡换”
在界城镇一带
上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
说的就是坐落在老鸦峪村的
“王家大院”
在界城镇西老鸦峪村,有处罕见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寨堡式古建筑群”。该建筑群位于村东,紧邻河边,向东有一石桥与东老鸦峪村相连,占地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并有街道互通,俗称“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现存有8座完整的院落,建筑布局坐西向东依中轴线上的九间楼分为三部分,即中轴线上的四进院落和中轴线左右的各二进院落,在建筑的空间结构上,自北向南构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王”字形。这个“王”字形的院落结构,从明里暗示了大院主人的“王”名号,暗里却预示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八角楼
王家大院现存主体建筑有九间楼、八角楼、四方炮楼、元宝洞、三券门等,大小房间100余间,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顺着村口往前走,不多远,便可看到路旁赫然闪现出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老鸦峪王家大院(碉楼)建筑艺术”,再往前走,一座八角楼凸然而立,坐落在庄园北院,分上下两层,顶上原为防御挡墙。其门楼的设计甚为讲究,其外形为八个角,当地人把他叫做八角楼。
据王家后裔讲,五间楼院落和八角楼的设计师出自本门的王心铨。大概在民国十九年前后,告老还乡的太学生王心铨和儿子王恩树一起居住,身为磁县保安团团长的王恩树借父亲的才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武装防御意识,八角楼实际就是一座专业的军事防御炮楼。
进了八角楼,第一个院子是王家的书房院。书房院北厢房的门额上刻有“惠、迪、吉”三个字,这三个字出自《尚书•大禹谟》的“惠迪吉,从逆凶”,这句话简而言之就是“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书房院与五间楼院相连,五间楼院是因正房为开着五扇窗户的楼房而得名。在这处院,五扇窗户上分别刻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这些木雕的文字,充分体现着大院主人所秉承的儒家传统思想以及持家之道。
九间楼院与五间楼院之间仅隔两米多,两座院子的沟通,极其巧妙借用了中国建筑的拱券形式,在两院之间建造了一个三通式的拱券阁楼,形成了院与院之间既有内部的便利沟通也有外部的紧密联系,也使两个院落连成了一体。同时,位于两个院子东北向的雄伟的八角形大院门楼也弥补九间楼中轴线上只有深宅没有豪门的缺憾,其设计可谓别具匠心。而九间楼院的大门门柱两侧砖雕的“勤、俭”字样成为了西老鸦峪村民世代不变的信仰。
三券门
在王家大院建造过程中,大院主人王兆祥得了个绰号为“十乡换”,这背后有一个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王家是外迁户,至王兆祥这辈时,王家已积攒了不少钱财,开始在河的西边大规模扩建宅院。按他的愿望,以九间楼院为中轴线,把几座院落连为一体,建一座“九门相照”气势恢弘的王家大院。然而在建筑过程中,门前的一户居民看不惯王家财大气粗的样子,坚决不卖地皮给他,扬言王家就是用十个乡的财富来换这块宅第俺也不卖。最终王家没有得到这块地皮,王兆祥却得了个“十乡换”的绰号。直至王兆祥过世,“九门相照”的设计也没能实现。
九间楼
沿着小巷往南走,来到了四方炮楼,它的主要作用是防御从村南开阔地来的土匪抢劫。楼顶设眺望哨。楼上留两面枪眼可供抵御射击。在大院的东南侧建筑物下有一偏僻院落,坐西朝东有四条砖洞四条洞底头都建有神龛位置,便是元宝洞(金库)。原为王氏庄园存放元宝、珠宝的仓库。王氏庄园旺盛时,进出元宝都有大粪筐抬进抬出。如今虽已破败,仍能看出当年旺盛时期的面貌。
四方炮楼
元宝洞
王家大院历经百年风雨,庄园面貌受损严重,建筑物有的坍塌,有的被改建,但庄园的主体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西老鸦峪的村民委员会设在了五间楼院。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了王家大院后,提出了许多保护、开发的意见和建议,界城镇党委政府也越来越倍加呵护这张文化名片。
秀才街
岁月赋予王家大院
独特魅力
在于它从骨子里透出的气质和韵味
古宅虽迟暮,依旧会是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