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人物》第15期:村里的“发明家” |
他是郑国钢,家住广平县十里铺乡十里铺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就怀揣着“发明家”的梦,可由于家里穷他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撤销扎根在心底的那个梦,1988年开始研究创新,还帮助了不少自己的村民,所以他还被亲切地称为“农民爱迪生”。图为他在150型钻机上三项技术改造,节省柴油30---50斤,缩短工作时间5个小时,到目前已经改造了100多台,并被推广到山东聊城,河南安阳,河北邯郸和邢台。(编辑报道/黄金敏 张琪)
1990年,他发明的内燃机润滑油集尘器就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并成为了全国发明者联谊会会员,也就是从此郑先生的发明创新开始受到关注和认可。泛黄的会员证是老郑的宝贝,一直放在自己珍藏贵重东西的箱子里。“得不到认可的那几年也想过放弃,最终让我坚持下去的还是内心。” (编辑报道/黄金敏 张琪)
这是改造的400型钻机,操作可以由原来的4个人缩减到2个人。“俺从小就想当科学家,发明很多东西为祖国做贡献。”今年已经62岁的郑国钢憨厚地笑着说。1966年辍学之后,他开始了修理工的生活,他说他爱上发明创新源于他的修理工生活,因为他喜欢动脑筋,会在修理东西的时候去发现它所纰漏的问题,然后自己去琢磨去完善,无论是在家里种地,还是在外边打工他都会从生活、生产的原有模式上想着创新。(编辑报道/黄金敏 张琪)
发明创新路上给予他最大支持的是家人,他都是自费在研究,而且也经历了不被认可的几年,一直走到现在也是因为有家人的鼓励。他的产品在村里也逐渐被认可,谁有什么困难也会去找他,他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助村民。(编辑报道/黄金敏 张琪)
在研究收割机收割小麦时的掉籽问题时郑国钢说:“掉籽的主要原因是收割机没有定期进行平衡测试,如果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平均每亩仅增加0.5元的收割机测试成本,就可增收小麦30—50斤/亩。”思路清晰的他一心想着改变这个现状。 (编辑报道/黄金敏 张琪)
为了解决在发明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就全国各地地去找专家。30多年来,郑先生拜访过24名知名专家,去过四家中科院研究所,走访调查近万人。提起那些接触过的专家,老郑把他们的职务和名字都记得很清楚,有的还成了老朋友。(编辑报道/黄金敏 张琪)
几十年的修理工,家里类似于安装、改造等技术活都可以接手去干。(编辑报道/黄金敏 张琪)
“多亏了郑叔发明的‘新武器’,要不俺老婆孩子得遭多大罪。”2011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村民郑强月的老婆生孩子了,可是家里的采暖炉释放的热量很低,郑先生知道后,拿着自己发明的“新武器”——水套式蜂窝炉附加高热空间导热罐安装在他家的采暖炉上,室内温度很快高了不少,就这样强月媳妇和孩子温暖度过了寒冬。(编辑报道/黄金敏 张琪)
他以前在农村打过井,这是他的打井架。(编辑报道/黄金敏 张琪)
他经常用高岸的身躯操纵着这辆“娇小”的电三轮,它陪他走过很多路程,做过很多事情,他不舍得抛弃它。郑先生说他为自己的产品申请专利,是因为产品能给广大民众和国家带来经济利益,并表示会继续发明新产品,让老百姓节约成本。 (编辑报道/黄金敏 张琪)
《邯郸人物》——记录邯郸人自己的故事。挖掘生活,捕捉真实。锁定《邯郸人物》,品味百态人生。(编辑报道/黄金敏 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