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男孩走出黑窝棚 黄骅入学称“真好”
从山东微山湖到黄骅南大港芦苇荡 终于步入校园走进新生活
陈浩(右)在认真听课。
从山东微山湖到黄骅南大港芦苇荡,在没水没电的大洼窝棚里,今年9岁的山东男孩陈浩一住就是5年,每天作息就是天亮了跟随父母去捕鱼,天黑了就睡觉。他不知道动画片,没有小伙伴,过得是与世隔绝的生活。10月25日,陈浩在父亲同事的帮助下,终于背起书包走进了南大港第八完全小学。如今,陈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已经适应了学校生活,他跟记者说:“上学真好!”
9岁男孩基本适应学校生活 称“上学真好”
“上学真好!”在得知9岁山东男孩陈浩从芦苇荡走出来,在南大港第八完全小学入学的消息后,记者第一时间赶到学校,见到了小陈浩。
陈浩,一米四五的个头儿,足足高出同班同学一头。自入学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这段时间陈浩不但认真学习,而且逐渐融入到了学校生活。“俺考了60分,俺爸说,考得还不少哩,俺爸俺妈可高兴哩。”说起自己这次期中考试,陈浩的小脸上立刻绽放出得意的微笑。
在教师办公室里,班主任张瑞让陈浩下楼去教室拿课本,陈浩立即起身,将身下的小板凳轻轻放在了两张办公桌中间的空隙里。“课堂上,我要求过,下课或放学后要把板凳放到书桌下面。”看到这一举动,张瑞备感欣慰地跟记者解释道。张瑞说,入学一个月,基本的礼仪、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在陈浩身上已经有了明显效果。这个从芦苇荡里放任长大的孩子,知道了上课回答问题要起立,懂得了升国旗向国旗敬礼是热爱祖国,上课下课向老师问好是尊敬师长……“体育课上,学会向左转,向右转,他都高兴半天。”张瑞说,每学会一项本领,陈浩都开心地向她汇报。
从微山湖来到芦苇荡 终入学
4岁时,陈浩便跟随父母从微山湖来到南大港,在湿地的芦苇荡里一住就是5年。5年里,他的父母在渔业公司打工,每天在鱼塘里捕鱼。陈浩白天便跟随父母长在小渔船上,看父母下网、倒网、收鱼。晚上他们就住在渔塘岸边没水没电的小窝棚里。没有电视机,更谈不上手机、电脑,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从未体验过上学的滋味。
在渔船上待了5年,陈浩9岁了。“孩子这么大了,该上学了。”工友们时不时地劝说陈浩父母。“我们是外地人,能接收吗?”这是陈浩父母一直有的顾虑。陈浩的父亲陈喜连只上到小学三年级,母亲目不识丁,两人收入甚微。陈浩的母亲说,除了怕当地学校不接收外地人,生活条件也是他们迟迟没有考虑孩子上学的一个原因。
10月24日,在当地工友的帮助下,父母带着陈浩找到了辖区内的南大港第八完全小学。“来吧,欢迎!”校长黄兆林的一句话,打消了陈浩一家人的顾虑。“克服一切困难也要让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黄兆林说,教育就是要面向所有孩子,学校决定,先让陈浩入学,再办理相关入学手续,并为陈浩准备了新课本,重新订制了新课桌椅,第二天,陈浩便走进课堂。此时,距离新学期开学已经近两个月。
师生积极帮助大男孩解决困难
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突然走进课堂,一切都是陌生的。
陈浩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由于入学晚,这学期的课程已过了大半,学习难度可想而知。加之陈浩浓重的口音,与周围同学们交流起来也是障碍重重。为此,张瑞带领全班同学为陈浩补习,师生用热情的行动帮助陈浩适应新环境。
早晨上课前、课间、放学后,张瑞抓住一切空闲,为陈浩充电闯关。第一关要过语言障碍关。“减轻他的地方口音,使他能和小伙伴们愉快地聊天,首先要从学习普通话开始。”张瑞说,上课她要放慢速度讲话,他才能听懂。
拼读对陈浩来说也是一道难闯的关。从最基础的a、o、e读写开始,到能完整地拼读一句话,大家费尽心思。“仅四声调,我就陪他学了四五天,他才开窍。”张瑞说。
b-u-bu,l-ai-lai……下课了,教室里一群孩子围着陈浩,大家拼读得起劲儿。“每天,班里的同学们轮流教陈浩拼读,每个同学都是陈浩的小教导员。大家没有因为他什么都不会而嫌弃他,相反,都争抢着要教他。”张瑞说,孩子们特别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同学。(文/图 记者 于海宁 通讯员 张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