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联系救助站欲救助被男子拒绝
记者 陈宝云 文/图
2月21日,记者在承德市区武烈河畔,看到一位居住在河边一根管道内的男子。据男子介绍,他已经在管道内居住了6个月。随后,记者联系了承德市救助站,希望男子能到救助站住宿,但被他拒绝。
1 住在管道里的男子
2月21日9时,记者步行经过承德市区武烈河西侧绿道,行至九华山附近时,见到一位身着迷彩服的男子拎着一桶水走到了绿道西侧的斜坡下。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男子放下水桶后,掀起一床挂在斜坡上的棉被,露出一个管道口,随即爬了进去。
记者走近一看,管道口旁是个排水沟,沟里还放着一辆自行车和一些生活用品。掀开棉被后,记者看到,管道口有一堆柴草燃烧后残留的灰屑儿,再往里面放着一块木板,木板上铺着被褥,男子正趴在上面收拾东西。
男子告诉记者,他叫王平,今年57岁,家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镇。去年4月,他找了5位同村老乡,为一位名叫“刘福”(音)的人种树。“一直干到8月份。老板负责食宿,但干完活后,工资一分钱也没有给。”王平告诉记者,6个人的工资一共3.6万元。“刘福一直在石家庄没回来,我就先垫付了工资,让他们先回家,我留在市里找老板要工资。”
王平说,他一等就是几个月。整个寒冬,甚至春节,他都是独自在管道内度过的。“平时买些方便面吃,喝旁边蒸汽管道滴出的热水。这儿没法充电,我手机早没电了,手机号好像都注销了。”王平说,“据说再过一两天,刘福就要从石家庄回来了,回来后就会给我钱。”
对于刘福的信息,王平只知道刘福曾当过雹神庙村村主任,年龄大约54岁。
2 寻找欠薪老板“刘福”
根据王平提供的线索,10时,记者来到了位于承德市高新区的雹神庙村。该村一位与记者相熟的村民表示,村里没有叫刘福的人。
雹神庙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村里的山地归村集体所有,去年并没有找人种过树。不过,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好像不远处的砖瓦窑村,以前有个村主任叫刘福。
随后,记者又赶到砖瓦窑村。村委会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村确实有个村民叫“刘福”,以前当过村主任,年龄大约50岁。但听完记者介绍后,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刘福不经常在村里居住,但从未听说他去年种过树和长时间在石家庄待着的事情。
记者拨通了砖瓦窑村的刘福(音)的手机。他告诉记者,自己并不认识王平,去年也没找人种过树。“这些年我都没种过树,他(王平)说的刘福肯定不是我。”
一番找寻,那个拖欠王平工资的“刘福”线索断了。
3 男子拒绝到救助站居住
11时多,记者联系了承德市救助站。副站长赵飞告诉记者,王平曾于2016年7月13日接受过救助。“他是由闫营子派出所民警送到救助站的。”1960年出生的王平,家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镇石泉河村。“我们开车把王平送到了县救助站,县救助站给了他一些路费,让他自己回家了。”
13时左右,记者联系了石泉河村党支部书记程凤祥。在看完王平的照片后,程凤祥表示,该男子确为该村村民王平。“王平一直没有结婚。十几年前,他外出后,一直没有回过家。”程凤祥说,经过询问王平所在小组的组长,并没有听说村里有人去年和他一同外出打工。
14时30分,赵飞告诉记者,他已见到了王平。不过,王平拒绝了救助站希望其到站内居住的建议。救助站已给他送去了棉大衣、被褥和方便面。“每天巡逻时,会来看一看,如果他有什么需要,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
15时左右,记者再次见到了王平。交谈中,记者发现,他所说的不少事情前后矛盾,有些不合常理,话题跳跃性很大,逻辑较为混乱。
承德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从王平的行为举止上看,无法判断他是否患有精神疾患。“如果时机成熟,我们可以带他到医院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