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井下缺氧,救援人员向下送氧气瓶
11月6日上午11点左右,河北保定蠡县中孟尝村一名6岁男童不慎掉落40多米枯井。截至9日晚10点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稿时,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80多个小时,现场投入各类救援车辆共165辆,多个救援队伍赶到现场参与救援,但那个所有人翘首以盼的6岁男童依然不见踪迹。
目前,救援人员已接近底部,改用人力破土挖掘,直到找到坠井男童。
3人在狭小空间作业
11月9日晚9点40分,许多志愿者裹着军大衣,仍被冻得瑟瑟发抖。远处,不断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伴随“轰隆轰隆”的机器声,还有几盏光亮的探照灯,那里就是这次救援的中心区域。与两天前孩子刚刚坠井时不同,这里现在已经被挖成一个巨大的作业面。井下,3名救援人员正在半径不足1米的狭小空间内紧张地作业。
下午5点多时,现场曾开进3辆救护车,多名医护人员守候在救援现场,安排着孩子被救出来后的抢救工作。那时候,现场的每个人都觉得,或许下一刻,就能发现孩子。
但随着时间流逝,挖掘工作进程越来越缓慢。
救援速度越来越慢
9日傍晚6点20分,当地官方举行媒体通报会称,救援工作已深入沙层,目前有3名救援人员在半径不足1米的井口工作。由于救援过程中此前曾出现两次地面裂痕,为了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现场已经放慢了挖掘速度。
据救援负责人介绍,目前设备和操作都已保障到位,救援工作仍在按计划顺利推进。但负责人同时也指出,施工中存在很多困难。
据了解,事发当地地质土层非常复杂,救援队9日下午就已挖到胶层,但由于胶层下面又有沙层,且沙层中还含有胶层的成分,预计每往下挖一点都将更加困难。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出现了两次地面裂痕,为保证施工安全,必须先将隐患排除后才可继续进行救援。
随着救援深度的推进,往上运输下面挖出的土方也变得更加缓慢。此外,由于深度关系,9日下午救援挖掘就已改由人工进行,由3名施工人员在半径1米的狭小空间内作业。
负责人介绍称,采用人工挖掘后,施工人员曾出现缺氧状况,救援方已经调来设备为施工人员供氧。上述原因都影响了救援速度。
方案一波三折几经更改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坠井事件发生后,男童的父亲和爷爷第一时间展开了自救。但考虑到只有一台挖掘机进展缓慢,父亲赵向阳就委托了自己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发布求助消息。很快中孟尝村一名6岁男童坠井的消息就传了出去,收到消息后,蠡县公安局、消防大队、120急救和周围村民自发组织的救援队及时赶来参与救援。不久,蠡县周边的各种社会救援力量也前来支援救援。
救援初期,有140余辆救援车辆投入到了现场挖掘救援的工作中。9日下午,救援工作进入最后攻坚阶段。直隶救援队队长王小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称,最后阶段的工作主要就是人工挖掘和沉降安装套筒。王小东说,事发深井的管道非常脆弱,不能盲目破拆。救援人员在实施救援时要非常谨慎,如果使用工具截掉某一段,很容易出现破裂,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此外,破拆也需要一定作业面,因此必须使用多台挖掘机把井口周围的土先挖掘开。
8日下午时,救援现场坑底曾出现裂缝。为了保证救援顺利进行,次日凌晨3点左右救援人员对救援方案进行了修改,考虑到之前运来的护壁筒带螺纹,提升使用时阻力较大,救援人员连夜将护壁筒换成了外壁光滑的。
9日上午10点半左右,救援现场南侧的挖掘面再次出现裂缝,所有在底部参与救援的人都被暂时撤离出了现场。为了排除险情,现场救援人员进一步扩大了作业面的面积,减轻周边堆积沙土对底部作业现场的压力。直到中午12点30分左右,险情才基本解除,施工人员重新进入坑底。
爱心人士现场捐钱捐物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从开始到现在,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在过去的2天时间里,不断有爱心人士来到救援现场捐钱捐物,支持救援。北青报记者在救援现场看到,外侧的空地上堆积着为数众多的泡面、矿泉水、八宝粥。几十名来自各地的志愿者烧水煮面,送到救援现场。甚至还有平常卖鸡蛋灌饼的小贩也推车来到现场,为参与救援的人免费送饭。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截至11月9日下午5点,据不完全统计,蠡县中孟尝村救援现场共接收社会各界捐助:现金170225元,鸡蛋2200斤,方便面2100箱,奶、面包、饮料及其他食品9920件,烟55条,柴油28吨,护壁管8个,棉大衣600件,棉鞋300双,毛巾20捆……投入挖掘机、铲车、翻斗车、推土机等免费救援车辆165辆。
疑问
孩子到底在哪儿?
对于何时能够救出孩子,本次救援的负责人在媒体通报会上称,由于当前工作面地质情况非常复杂,且作业面狭窄,所以无法预估救援具体完成时间。关于坠井男童的情况,该负责人回应,在救援的过程中,曾尝试过多种方式,来探测男童生命迹象,但由于井下的环境复杂,井口窄,湿度大,可见度模糊,仍然没有发现任何坠井男童的线索。
救援方现在主要是集中精力在小范围的作业面上进行扩展深入,距离井底到底还有多少距离,暂时还没有准确答案。
对此,参与救援的蓝天救援队张家口队队长随波解释称,救援方案由当地相关部门制定,社会救援力量只能负责实施。
随波告诉北青报记者,通常情况下,发生坠井事故后,如果井口足够大就可以安排救援人员倒立下井,实施救援,这种方法无疑是最快速的。但事实上,往往出事故的都是一些井口小,比较隐蔽的废弃井,成年救援人员往往难以进入。当救援人员无法下井时,救援队一般会选择使用深井救援器。
随波称,使用这种救援器可以直接将井底的被困人员拉上来,但此次救援让他感到很奇怪,进行了已经80多个小时,使用了各种探测手段,始终未能检测到小男孩的踪迹。随波说,因为看不见井底情况,所以救援器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采用最笨拙的方式,在坠井周围破土挖掘,直到挖到坠井者坠落的位置。
本版文/本报记者 孔令晗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