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尽可能地少用药
用药途径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患病后不愿意吃药,而是选择直接输液,认为这样病好得快。殊不知,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一定要谨慎。再说,有些疾病根本无需服药,如普通感冒,只要注意休息、戒烟、多饮开水、保持口腔和鼻腔清洁、进食易消化食物,同时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一般5—7天即可自愈。
用药方面还有一点需要提醒,不同的给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输液的优点是见效快,缺点是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肌肉注射其药物吸收比输液慢,比口服快,缺点是引起局部疼痛等损害。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缺点是起效相对较慢,有些药品还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症状。鉴于此,建议广大居民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能口服的就不注射,可以皮下或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或输液。
提醒 抗生素先从低级开始
“基本药物”的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早在2009年,我国就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一些居民患病后,希望通过用好药、贵药,使病情很快好转。其实,这样用药是极不合理的,极易产生耐药性,以抗生素为例,人们一定要遵守先基本、后二代、再三代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居民用药应遵守先低级后高级的原则。
提醒 医生的话一定听
有的居民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居民,不按医嘱服药,自己感觉病稍微好点,有关指标稍微降低,就擅自停药或者改变剂量,导致前功尽弃。社区医生建议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同时家庭成员要起到监督作用,提高患者依从性。
提醒 药品存放要科学和妥善
药品存放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条件保存,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药品一定要存放在特殊位置,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接触,一旦误服、误用,就医时应及时携带药品及包装,供医生参考和指导;一旦发生误服或过量服用药物,突然出现不同寻常的症状,应携带药品及包装第一时间就医。
提醒 健康体检一定要重视
研究发现,人们的身体状况往往从35岁开始走下坡路,但许多人往往感觉不到自己身体发生的微小变化。要想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健康体检。需指出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健康体检,可对自己的体检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给予过多的关注。其实,体检结果详细记录并反映了身体健康状况,同时还有医生提出的宝贵建议,因此人们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体检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腹部黑白或彩色B超检查(3个脏器以上)。
提醒 配合社区医生建“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持续积累、动态更新的健康档案有助于社区医生系统地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重要疾病或健康问题,筛选高危人群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目的。鉴于此,建议人们一定要认真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康档案。
提醒 测量血压要勤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居民来说,需要自我监测血压,监测血压学问很大,不仅要勤,还要境况接近。人的血压在一天里,不同精神状况、不同姿势、不同时间、不同境况血压也不一样。因此高血压患者每次测量的时间、境况应该接近,血压值才有临床意义,才有可比性。比如,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测量血压,那每天都这样,测量的血压值才有意义。如果第一天是早晨起床什么都不干测量的,第二天是早晨上完厕所测量的,两个数值不同,不具有临床意义。
提醒 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眼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身体出现不适后,总仗着年轻,能扛就扛,能忍就忍。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身体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诊,切不可抱着侥幸心理或擅自服药。
社区医生的“健康经”
1、合理饮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饭要吃七分饱,一定要规律饮食。
2、生活习惯: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不熬夜、不暴饮暴食等。
3、坚持锻炼:坚持锻炼,最好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项目,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
4、保持心理健康:要学会正确对待已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培养乐观情绪。
5、睡眠充足:应做到不熬夜,最好是早睡早起。
6、多和邻居、亲朋好友沟通:这样不仅有利于释放压力,也有利做到友邻互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