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块树脂化石已经跟随郭先生十多年。2001年,在垂直200多米深的原始地层顶板与煤层之间,蔚县县营煤矿的郭先生初次见到了它们。因 受炸药破坏,化石仅留下三分之二,裂成两块。较大的一块化石重4700多克,如同脸盆大小,呈半透明状,化石内有形似蚂蚁的昆虫;小块化石重约800克, 透明度更高。
起初,郭先生和其他煤矿工人一样不认识这种化石,甚至把它们当石墩天天坐着下棋。后来,始终保持晶莹的化石渐渐勾起了郭先生的好奇心。为了 弄清化石的“身份”,几年间,他背着化石多次走访北京各高校和检测机构,请教专家,请求检测。有的地质专家认为这是琥珀,也有专家通过简单检测,测出化石 的密度、硬度大于松脂琥珀,而且块头格外大,无法根据现有记载进行认定。
2010年,郭先生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寻求帮助,经过近两年时间检测,得出化石为非松脂琥珀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 究员钟建告诉记者,通过碳14和红外光谱等检测技术,可以确定郭先生提供的标本是天然琥珀。“碳14测算范围最多三四万年,再久远就测不出来了,不过能确 定琥珀的年代在三万年以前,不是利用现代植物树脂合成的。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发现化石里边有细微的煤颗粒,说明它跟煤是互生的。”钟建说,这块琥珀是夹杂 在煤层中的植物树脂经过高温高压形成的,硬度和密度比一般的琥珀要大,受热后的味道也不同于一般琥珀的松香味,总体来说比较罕见,建议妥善保存。
“最近跟一些煤炭工程师和技术员聊天得知,平时他们采煤也发现过各种颜色的树脂化石,只是大家都不重视。”郭先生表示,时隔几年,他对化石的了解比以前更多了,希望分享自己的“鉴宝”经历,让更多煤矿人认识到这种化石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