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看,墙面上挂了上百件衣物,分别被归入女人用品、男人用品、儿童用品等三个种类,并写有“把你没用的物品,传递给需要的人”;顶棚上端的墙面写着“轻微善举,传递爱心”。从路面到放衣服的地方有四五十厘米高,主人还特意设置了三层台阶。
在大院里工作的孙师傅说:“这面墙是从今年一月份建起来的,建成后,大院的负责人将自家用不到的衣服挂在墙面上,市民了解到情况后,有送来衣服的,有拿走衣服的。最近,每天都会有人过来放衣服或者拿衣服。”
采访过程中,几位市民将面包车停在路旁,把几件衣服挂在墙上,并迅疾离开。记者上前询问,一位市民说:“这些衣服都是穿不着的,放在这里留给有需要的人,也算是发挥了衣服‘余热’。”
在院落了解情况的过程中,记者遇到“爱心墙”主人,他告诉记者: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面“爱心墙”的位置,让更多人把爱心留给需要的人,让更多需要的人过来取走衣服;不想自己成为焦点,因此要求匿名。
把不穿的衣服留给需要的人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设立“爱心墙”?
爱人人士:我知道伊朗有“友善之墙”——人们将多余衣物挂在墙上,让需要的人随时取走。年前,我和家人整理衣服,发现了不少不能穿的衣服,于是就想到在院落旁边开辟一块空地,设立一个爱心场所,让需要的人过来取走衣服。我这里有焊工,用了四天建立起来了。我自己也是从贫穷走过来的,希望能够为有困难的人做点事情。
这里地处偏僻,通过微信朋友圈传递,得到了不少人响应
记者:这里比较偏僻,您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爱心人士:我将这个信息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不少朋友响应,他们将自家不穿的衣服拿过来,挂在这面墙上;我家十岁的儿子看到墙上的衣服快要被取完,将自己心爱的衣服拿出来,也挂了上去。现在过来挂衣服的人越来越多,取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多。
附近的永丰堡村属于城乡结合部,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其中有一些贫困人员,他们需要这些衣服,下班后或者路过时会来挑选一两件需要的衣服。
爱心墙没有登记制度
记者:您是怎样管理这面“爱心墙”的?
爱心人士:我们没有设立专门的登记制度。谁家有了不穿的衣服都可以挂到这里;如果拿来的衣服多了,我委托院里的李师傅分门别类规整一下;谁看到需要的衣服都可以拿走。顶棚的宽度能够遮挡雨雪。
另外,这里地势较高,每天上午、中午衣服能够晒到太阳,也算一种“杀毒”。
取衣服的人,在物质上或者精神上有需求
记者:如何看待那些一次拿走很多件或者每天都来拿的人?
爱心人士:可能这些人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真的需要;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想法。但是不论如何,他们或者在物质上或者在精神上对衣服有需求。
做爱心要考虑受助者的尊严和隐私
记者:在一些超市等地也有一些专门供市民捐赠衣物的地方,与他们相比,“爱心墙”有什么样的特点?
爱心人士:谁都可以将衣服送来,更重要的是人们都是匿名取走,避免取走衣服时与熟人见面的尴尬。我还特意安装一盏灯,方便夜晚有人过来取衣服。衣服挂在这里,就是乞丐觉得冷了,照样也可以拿走衣服。
对有需要的人来说,比拿衣服更重要的是尊严。设立这样一个地方,让献爱心的人把爱心存储在这里,将捐助和受助分开,甚至我们也不会去窥探谁取走衣服。与其他一些地方相比,我们更多考虑到了受助人对隐私的潜在要求。
如果推广这样一种模式,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取衣服者的尊严和隐私。做到这一点,才能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