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她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因为加入了“8090公益社团”,生活状态全变了。“8090公益社团”是一个成立三个多月的公益组织,组织活动已有20余次。这个社团中80后、90后是主力军。“我们启动了公益救助的新模式:不搞募捐,挣钱做公益。”
天津救援
促成社团成立
成立公益组织的想法,潘仲田早就有,他在沧州市工商局工作,平时一直关注各公益组织的动态,有的发展壮大,有的昙花一现。他从中总结着经验:做公益,善良、热情要具备,但一个公益组织要想长久存在,拥有公信力和拓宽救助资金渠道更重要。这两点更难,潘仲田思
考着,迟迟没有将公益梦想付之行动。
直到去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他和好友张蒙前往参与救援。
“到那发现我们挺多余的,当地的公益组织救援规范有序,现场登记、发放物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管理,不浪费一个人,救助零漏洞。”潘仲田回忆。在当时慌乱的情况下,一切那么井然有序,他和张蒙惊讶,更钦佩。
天津之行,加速了公益社团的成立。回来后的潘仲田和张蒙上心这事了,拥有公信力和拓宽救助资金渠道虽然困难,但不是做不到。他们开始筹划“8090公益社团”。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群体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年轻人有想法,调动起他们会更有力量。但社团不拒绝任何一位想献爱心的人,不分性别和年龄。
不搞募捐 挣钱做公益
考虑到公信力和救助资金对一个刚成立的公益组织有些困难,“8090公益社团”定下了规矩:不让会员交会费,不接受现金捐款,只接受闲置物品的捐赠。那救
助资金从哪儿来?潘仲田和张蒙听说了北京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这是环保部启动的项目,实施者是一些民间非盈利组织,爱心组织可以把募捐的衣物交到那里,经过严格消毒清洗,一部分会交到需要的群众手中,暂时找不到“主人”的衣物,则低价卖给爱心人士,卖衣服所得归还捐赠的公益组织,即为该组织的救助资金,这是符合国家规定的。
“不募捐,‘挣钱’做公益挺好。而且,还避免浪费。”潘仲田说,他听到过很多困难群众收不到衣物,而募捐衣物闲置的事例,他觉得,这种模式可以让募捐衣物在全国流通起来,一定会物尽其用。
他们立刻与之取得了联系,将市民捐赠的衣物送往那里,经过消毒清洗,一部分捐赠,一部分低价出售,所得即为救助资金。“我们把每个捐赠人捐赠情况及联系方式,都做了详细记录,并准备在电脑上安装一个软件系统,捐赠人所捐赠的衣物如何处理,我们也会及时通知。”潘仲田说。
因人施助 爱心不能浪费
“8090公益社团”的运行模式渐渐清晰,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现在已有130多人,他们职业不同,相同的是有一颗善良的心,还有前卫活跃的头脑。“考虑到救助资金会紧张,我们正想着如何拓宽渠道呢!”张蒙说,他们计划在各小区里设立驿站,如放置旧衣物的回收箱;或者放置柜员机;或增加代收快递等服务,去挣快递公司和银行的钱,用这钱来助人。“挣钱”做公益不易,所以每笔钱必须花在刀刃上,他们实行因人施助,这就需要提前去核实、询问。
潘仲田回忆第一次活动,去沧州市福利院看望孩子们。按照往常思维,送给孩子们就是文具之类,但他提前到福利院问了院长,答案却相反:“这些孩子多有智障,根本用不着文具。”这话潘仲田思考了很久,送人所需才叫助人。经商量,他们送去了衣服、卫生纸和尿布等。
沧县纸房头乡大白洋桥村有兄弟俩,都60多岁了,哥哥残疾,弟弟轻微智障。得知消息后,公益社团志愿者们想送去米面油或者取暖物资,毕竟对如此困难的家庭来说,生活保障是最基本的,结果提前走访发现,破旧的房子里,十分清冷,家里已经很久没开火了,煤炉也闲置着。原来,这兄弟俩做不了饭,更不会生炉子取暖。最后,他们放弃了最初的想法,送去了生活用品,留下了一些钱。
“爱心是很宝贵的,不能浪费了。”潘仲田说。
救助资金不靠募捐,因人施助,有的放矢。“8090公益社团”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这种新的公益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