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史书中关于它的记载简略零散,以至于使其披上了模糊的外衣。到了当代,文化大师郭沫若也一直苦苦寻觅中山国的踪迹,直到他去世之前,还在深深惦念这个历史上的“艺术王国”。12月25日,由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山风云——古中山国文物展”在山西博物院一层展厅开展,吸引了不少省城观众前往参观鉴赏。
此次展览精选展出的112件(组)文物,体现了中山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诠释了中山国在其历史中最辉煌的片段。其中,“山”字形礼器、错金银“双翼神兽”、十五连盏铜灯、刻有长篇铭文的王器等,都是极具特色的文物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中山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鲜虞部建立的国家。时逢战国,中山国与燕、赵、魏、齐诸强抗衡,几经沉浮。曾雄峙于太行山下。公元前296年,亡于赵国。1978年以来,河北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发掘了中山王墓、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揭开了中山古国之谜,使绚烂的中山古国文明呈现在世人面前。据统计,中山国遗址出土文物达19000多件,出土的器物之繁多之华美之奇崛,令世人震惊不已。中山王陵和故城遗址的发现,是中山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的真实缩影,填补了中山国历史记载的诸多空白,无可争议地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很多人对于‘中山国’的概念,来自于小学课本中东郭先生与中山狼的寓言故事。”据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介绍,其实中山国先祖肇始于今山西北部,文献曾记载了其与晋国之间的诸多史事,“他们游移于北方列强的偏隅,出没于峰谷交织的太行山区,兼收中原文化与游牧文明之精髓,远交近攻,励精图治,终于走出大山,嵌入燕赵,叱咤风云。
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说,中山国与晋的关系颇为密切,白狄与晋本为姻亲,晋文公之母族即为白狄,本次展览能够在古晋之地开展,是中山与晋“姻亲”之好的延续,“西顾太行,沿着昔日白狄东迁的路线,再访古晋大地,希望山西的观众可以借由该展对河北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中山风云——古中山国文物展”将展至2016年3月20日,观众可凭身份证领取门票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