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立下规矩,倡导农村节俭新风
“我们村喜宴上八道菜的规矩,就是我立下的。”史同兴笑着说,自己平时挺随和,可在有些方面却非常较真。
每次筹备喜宴前,史同兴都会在自己的小本子上算计一番。能来多少人、该用多少原料,他都能算个八九不离十。由他操办的婚宴,基本上都是物尽其用,从未出现过浪费。
从1984年到现在,在史同兴筹备的所有南小吕村喜宴上,没有一户人家餐桌上超过八道菜。“谁家条件好,咱适当调高菜的档次;谁家条件差,咱费些心思,照样让大家伙吃得满意。”史同兴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乡亲之间互相攀比,永远保持俭省节约的好习惯。
慷慨:宁荒自家田,不误乡亲事
“上世纪80年代,乡亲们修房盖屋,大家忙活完了却吃不上可口饭菜,我就自告奋勇钻进了厨房。”史同兴笑着说,没想到炒出来的菜大受好评,自己也就慢慢成了专业“掂大勺”的。
渐渐地,在南小吕村的婚宴、满月宴上,史同兴成了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既能把青椒炒肉、西红柿炒鸡蛋、白菜豆腐这些家常菜整得别有滋味,也会做红焖鸡块、红烧鱼等“高档菜”,使得当地喜宴摆脱了大锅菜的传统格局,令乡亲们大快朵颐。
除了厨艺,史同兴最受村民们称道的是为人慷慨。31年来,史同兴对乡亲们有求必应,带着应手的自制灶具提供“上门服务”,甚至放下自家生意去给乡亲帮忙。提起老史,村民都赞他“宁荒自家田,不误乡亲事”。
抠门:采购原料为几毛钱斤斤计较
在美食研究上,史同兴挺大方,经常自费买一些期刊杂志、新鲜原料,尝试研发别具一格的菜肴。可在为乡亲们操办喜宴时,他挺“抠门”。
1990年以后,由于史同兴的细心、尽心,原先仅是请他帮忙做菜的乡亲们,逐渐把采购原材料的任务也委托给他。采购时,史同兴会让办喜事的人家带着钱,随他一同到市场上挨家比货砍价,尽显其“抠门”本色。有时,他甚至不惜费时,到批发市场上去选购肉、菜、蛋等原料。有位乡亲预算花1万元采购,在史同兴的“精打细算”下仅花了3000多元,令其对老史又多了几分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