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者多来自皖豫冀
不久前的一天,市民吕晓峰和朋友在市区一小吃区就餐,不一会儿便陆续来了三位衣衫褴褛的乞讨者来行乞,他们把茶缸子伸到食客面前,缸子里的零钱颠得哗哗响。
吕晓峰观察后发现,这些乞讨者一个餐桌挨着一个餐桌地要,而且不要吃的,只要钱。“这哪是乞讨,就是变相的不劳而获!”义愤之下,他和朋友报了警。巡警赶到后对这些行乞者进行了说服教育。经了解,这几个人均来自安徽省,年龄在五六十岁左右,自称家庭困难,只能靠行乞过日子。一位小吃摊主说,这些人每人每晚讨个三四十元不成问题,虽然很影响生意,可拿他们也没办法。
“这些乞讨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单打独斗型,一类是帮伙儿型。”市巡警支队政治处主任刘燕义告诉记者,我市的流浪乞讨人员主要分为“安徽帮”、“河南帮”及“河北帮”。其中,安徽籍占今年救助总数的近一半,河南籍占救助总数的近两成。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多数在40岁到80岁之间,未成年人有所下降,占救助总数的不到两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流浪乞讨人员身体状况良好的占近九成,残疾人不足一成。
在劝返救助过程中民警发现,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有因病致穷的农民,有因出门在外被偷被抢而无法回家的人,也有生活无着落的老年人、残疾人,但这些人占少数,多数还是四肢健全的职业乞讨者。他们多数在市区都有固定住所,群居在小赵庄、小代庄等城郊接合部的出租屋里。
对职业乞丐市民开始说“不”
“以前,对于那些老弱伤残的乞讨者,我每次遇上都会施舍点,但一次经历让我改变了这种习惯。”昨天,市民李娟向记者诉说了被假乞丐愚弄的过程。
不久前,李娟到市区某医院看病人,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一位中年男子在不停地磕头,而他旁边躺着一位老太太。老人盖着毯子,头上搭了块白毛巾。地上的一块纸板上歪歪斜斜地写着这家人的“悲惨遭遇”:儿子几个月前不慎丢失,老母思孙心切身患重病,现在无钱医治,希望得到好心人的帮助。
此情此景让善良的李娟鼻子一酸,没有片刻的犹豫,她从包里掏出20元钱放进了男子面前的塑料盒里。刚想走,又觉得应该多捐一些,便又放了20元进去。可是当她走到家门口附近路口时,却发现了相同的一幕,依然是地上躺着一位老太太,头搭毛巾,身盖毯子。不同的是旁边是一男一女在磕头。李娟立刻拨打了报警电话,巡警驱车赶到现场。乞讨者见有警察来,刚才还躺在地上的老太太忽然坐了起来,民警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后,三人收拾起行李神色慌张地离开。
李娟说,这次经历之后,她改变了错误的想法。只要不是明显的残弱无助,她一般都会硬下心来不去施舍。民警称,和李娟一样,面对形形色色、年龄不等的行乞者,善良的人们真假难辨、甚至一次次受骗,致使同情心渐渐麻木,心肠渐渐变得“硬”了起来,开始对职业乞丐说“不”。这也让真乞丐时常得不到有效帮助,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骗术地区揭秘
装病常见地:医院
这一招经常出现在市区内较大的医院门口或附近,乞讨者一般跪地乞讨,身旁立一块纸牌,表示自己或家人身患绝症,无钱医治。此招在医院附近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医院附近出入的大多是患者或病人家属,此类人群在经历过病痛或家人患病之后,对类似经历的乞讨者必定怀有较大的同情心。因此此招一直被职业乞讨者们屡试不爽。
租娃常见地:公园
这招有一定的难度,背后需要有组织配合和专业的流程。首先,团伙负责人需到农村和落后地区租娃。同时,在贫困的农村家庭,残疾儿童被视为累赘,在听说能够有机会进城挣钱的时候,家长们便同意以一定的价钱将残疾儿童租给乞讨团伙。第二,此招一般出现在公园、茶铺、农贸市场,乞讨者利用休闲或买菜人的同情心以及厌恶来乞讨。
示弱常见地:商业区
此招一般有固定的地点。一般出现在离写字楼或者高档住宅区不远的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如公交站、商场门口等。乞讨人员一般是年老体弱的老年人,他们大多衣衫褴褛、弱不禁风。他们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来乞讨,同时,他们掌握了一项致命武器,那就是“面子”。很多白领或者学生看到别人给了钱,如果自己不给很没面子。因此,此招成为了固定节目。
卖艺常见地:人流密集处
此招一般出现在人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或者商场附近。乞讨者利用半乞讨的方式,一边拉着二胡或唱歌,脚下放着乞讨用的碗。这种方式一般都能够讨到不少的钱。因为毕竟乞讨者也是在卖艺,很多人对此招不予排斥,且有很多人给予欣赏和支持。
强讨常见地:路口
此招最为人们痛恨。经常见于马路中间,红灯亮了车一停,马上有一些人,大多是未成年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为你擦窗户,之后便伸手要钱。遇到脾气不好的车主,口中骂几句便走人,但是大多数车主还是要给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