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京津的生态屏障,如何处理好谋发展与保生态的关系?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中,如何在建设好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同时解决贫困问题?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认为:“要让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思想在承德落地生根,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用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
秉持绿色理念,实施“四个工程”,让绿水青山永续利用
平泉县桲椤树社区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千方百计招来的功能饮料项目,因环保专家认定会对土壤造成一定污染,被村民集体表决时否决。
同样,一个投资近百亿元的磷化工项目也曾摆上承德市主要决策者的案头。尽管项目有可能成长为地方的一大支柱产业,承德最终还是坚决地说“不”。
在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时,承德选择了生态优先。为保护生态,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承德市就开始对小选矿、淀粉、造纸、化工、电镀等污染企业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先后取缔相关企业1400余家。同时,对本地及外来投资可能会给河流造成污染的2000多个项目,不予批准建设。
秉持绿色理念,承德坚持实施好“四个工程”。
实施“天蓝工程”,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治污、压煤、控车、抑尘、减排”五大治理攻坚,提前两年完成粗钢产能压减任务,在全省率先全面取缔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
实施“山绿工程”,推进森林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再造三个塞罕坝”、京冀水源林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3年来累计造林412.6万亩;
实施“水清工程”,推进水源保护涵养。完成水污染减排项目330多项,全市三类以上水质断面由“十二五”初的64%提高到84%;
实施“地净工程”,推进土壤保护与恢复。3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投资7.5亿元,治理面积300万亩,恢复治理矿山4.4万亩,完成工矿废弃地复垦1.1万亩。
探索绿色路径,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既要绿又要富
金秋时节,宽城满族自治县西岔沟村漫山的苹果树硕果累累,
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富每天都能接到好几个订货电话。“苹果还没下树,已经被订光。今年全村人均收入肯定能到1.2万元。”陈玉富说,2000年以前,西岔沟村年人均收入还在千元左右。“村里耕地少,而且限制发展工业,当时可想不到靠荒山坡也能致富。”
曾几何时,承德也一度陷入对冶金矿山“一业独大”的资源依赖,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生态优良这面金字招牌,如何转化成发展优势?“对承德来说,保护生态和实现发展,不应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应对,而是相互促进的共赢。”承德市长周仲明说。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承德大力构筑高端旅游服务、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食品药品加工、现代商贸物流等八大产业,构建生态、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该市坚持把良好的生态资源与山庄外八庙、金山岭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融合起来,与皇家、佛教、民俗文化开发融合起来,与现代健康产业、高端休闲项目融合起来,加快建设滦平金山岭长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5大精品旅游区,推动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力促由观光胜地向高端旅游高地迈进。
依托广阔山场和富集的林木,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中药材种植、林下经济等产业。目前,承德建设苹果、板栗、速生杨等林果产业基地1120万亩,农民人均拥有10亩林地、1.5亩果树,人均林果收入超千元。
从传统农业到高效农业,绿色成为承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砝码。目前,该市获得国家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90万亩,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达到50多家,绿色有机农产品年销售额50多亿元。
坚持绿色实践,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承德着力构建与京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利用风、水、阳光这些大自然恩赐的绿色资产,承德实现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的全面发展,风电开发项目已有58个,规模426万千瓦,风电装机累计达到189万千瓦,成为全国风电装机最多的地区之一。
着力打造“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上的“绿色大数据”基地。目前,承德已经与中兴、浪潮、美国戴尔等20家公司达成合作。其中总投资35亿元的安云大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60亿元的世欣蓝讯大数据基地项目即将开工。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合作,正在推进京津冀区域呼叫中心、外包服务业基地等18个项目,总投资 220亿元。
推进“环境第三方治理”模式,着力打造京津冀千亿级环保产业基地。目前,承德已被确定为全省生态环保产业示范区和重点支持的千亿级环保产业基地。
围绕把22亿吨尾矿砂变废为宝,研发生产尾矿砂新型建材产品10大类50余种,培育发展尾矿综合利用企业81家,产值105亿元,被列为国家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产值突破500亿元,把承德打造成京津冀区域新型绿色建材产业基地、绿色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