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在会上宣读了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书面讲话。铁凝在讲话中说,作为一名作家,徐光耀是令人敬慕的。
他的文学之根始终扎在生活的厚土中,因有深厚生活的丰富滋养,有取之不尽写作源泉,使得他的作品读来特别有滋有味。他所亲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让他的笔墨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光辉历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即使在题材上偶有离开,他的行文间也自有一份刚健英武之气,像挺拔的战士,时时刻刻都在等待着冲锋。然而,要知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生活的这一份特别的“馈赠”往往意味着你必须被生活的大浪所席卷,甚至必须是“汤镬炼骨,魔焰炼魂,几番地脱胎换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受住这番考!熟悉徐光耀先生的人都知道,他13岁参加八路军,,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并不是为了写作而走向战场,而是在那个弥漫着血与火的时代,和中国人民一起站到了生与死的十字路口。13岁,在今天讲还是一个孩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孩子是如何穿着与他身材不相称的军装,投入到抗日的大潮中去。我们只能通过先生的文章《滚在刺刀尖上的日子》去想象当年的情景。当时的徐光耀,也只不过17岁,是冀中警备旅锄奸科的干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好几次都屏住呼吸,觉得惊心动魄,不能自已。特别是,当他写到,在冶庄头与扫荡的敌人正面遭遇的情景,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武鸿儒:
徐光耀先生对河北乃至全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徐光耀先生是河北文坛的一面旗帜。
“庾信文章老更成”。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我们推出的作品,只有做到了“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才能跟得上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要求。这一点,在徐老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比如刚才大家提到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是革命战争题材长篇小说的第一块基石。
更难能可贵的是,徐老坚持精进不止,大胆创新,把此前作品中的时代主题、战争主题,转移到人的主题上来,推出了《四百生灵》、《冷暖灾星》等作品。他还在75岁高龄之际写成了《昨夜西风凋碧树》,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这种“学者当自树其帜”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对当前解决河北文艺原创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月24日,徐光耀文学创作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中国作协代表以及河北文坛众多作家,与90岁高龄的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