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甘河槽立一座纪念碑。”杨思禄98岁了,回忆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不时要停下来理一理头绪,但说起跟自己愿望有关的那场战斗,他就像在讲昨天发生的事情,“那一仗,我们打死了佐佐木,给潘家峪的乡亲们报仇了!”
杨思禄所说的潘家峪是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腰带山中的一个山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冀东最早、最坚实的抗日堡垒村。
1941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3000多名侵华日军在驻伪丰润县顾问佐佐木二郎的带领下,对手无寸铁的村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全村1700多人,近1300人被杀害。这就是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
当时,16岁参加红军、走过万里长征的杨思禄在冀东军区部队任营长。
“日本鬼子提前放出消息说过年不打仗,好让躲在山里的老百姓放松警惕回家,然后突然把村子围起来杀人,实在是太可恨了。”杨思禄说。
伪丰润县县长凌以忠1958年11月受审时也供认,日军血洗潘家峪不是“临时动议”的偶然事件,而是有预谋、有组织、有指挥地进行的。佐佐木二郎在预谋会上说:“这次到潘家峪,一个是打八路军,一个是惩罚老百姓。”
今年87岁的潘守力,是大屠杀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据他回忆,当年日寇把全村人圈起来,让妇女们赤身裸体,先施暴强奸,再用刺刀破腹挑肠。潘守力的腿上,日本兵用刺刀刺出的伤痕清晰可见。
惨案发生后,杨思禄和他的战友们发誓要“杀死佐佐木,给潘家峪的乡亲们报仇”。当地村民自发成立了“潘家峪复仇团”,随冀东军分区部队开展对日作战行动。
1942年7月中旬的一天,杨思禄率部在冀东军分区参谋长曾克林的指挥下,伏击了伪治安军司令刘化南。随后,他们就近设伏,等待新的战机。次日,侦察员报告:日军100多人、伪军200多人押送给养车,将行至滦县甘河槽村,佐佐木就在其中。
“我那个营之前打过几个漂亮仗,有不少机枪,还有炮,火力很猛。”战斗打响后,杨思禄指挥全营主攻,“大家听说鬼子当中有佐佐木,都攒足了劲,猛打猛冲。”
这一仗从上午10时持续到晚上8时,100名日军被全部击毙。打扫战场时,我军官兵在一具被打烂、穿着衬衣的尸体旁,发现了刻有佐佐木姓名的指挥刀。影片《杨思禄冀东抗战》再现了这一情景。
杨思禄和战友们把潘家峪乡亲们的仇报了,冀东人民一直记得。至今,当地每年都有人到干休所看望杨思禄。
“打完仗,日本鬼子五天没敢收尸。”杨思禄说,“我们的伤亡也很大。立碑就是想让后人记住那些牺牲的战友,还有潘家峪死难的乡亲们。”
杨思禄,男,1917年出生于江西于都,1933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