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栾城新校区93岁的秦怡边看片子边流泪
5月18日下午,河北传媒学院在新投入使用的栾城新校区举办“全媒体时代表演艺术传承与创新研讨会”,特意邀请93岁的影视艺术家秦怡、77岁的影视艺术家祝希娟,与来自河北影视家协会、河北部分高校专家学者,以及河北传媒学院部分师生,就全媒体时代年轻人如何传承弘扬老艺术家精湛技艺、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当摄制组把修改后的《美丽秦怡》首次面向秦怡和公众播放时,坐着轮椅进入会场的秦怡老师触景生情,观看过程中不停地擦拭眼泪。片子播完,秦怡激动地说:“感谢你们(河北传媒学院)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把这部片子拍成了!以前很多人想给我拍纪录片,但都没拍成。”
祝希娟老师也被感动了,她对李锦云校长说:“我也在拍秦怡老师的片子,可就是没有她在青海湖拍电影的情景,你们能否送我几个镜头?”李锦云马上回答:“全力支持!”
随后,秦怡在长达40多分钟的演讲中讲述了自己为何要写电影剧本《青海湖畔》,以及在这部电影中扮演50岁女主角的拍摄过程,还总结了自己成功塑造系列电影人物形象的感受和经验。她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我要让年迈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
缘起
开启“追星计划” 对学生进行“德艺双馨”教育
河北传媒学院李锦云校长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涌现出一批表演艺术家,他们是新中国表演事业的开拓者,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所塑造的银幕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河北传播学院1.6万名在校学生,所学专业大多与艺术相关。在全媒体时代,学生们难免受到演艺界一些重艺术轻品德浮躁现象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德艺双馨”教育势在必行。因此,他们结合教学,从2014年就开始了“追星计划”:
一是请“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参加每年至少一次的“全媒体时代表演艺术传承与创新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传承老艺术家德艺双馨的优秀品质。去年他们举办了首届研讨会,并邀请了王晓棠、田华、梁音前来讲座。今年5月18日,在第二届研讨会上,又请来秦怡、祝希娟传经送宝。
二是成立了由影视艺术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8人组成的大学生摄制组,由老师带队陆续为多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拍摄纪录片,抢救性地采访挖掘老艺术家演艺事业的宝贵经验。目前,他们为秦怡摄制的纪录片《美丽秦怡》受到好评,采访老艺术家于蓝、祝希娟、梅葆玖、仲星火的工作也已完成。
讲述
93岁秦怡青藏高原拍电影感动校长李锦云
据了解,秦怡从16岁就开始当演员,70多年来,她演过32部话剧、37部电影,先后塑造了“林红”、“芳林嫂”等70多个角色。2009年10月,秦怡获得第18届金鸡百花终身成就奖。
今年5月18日,秦怡在河北传媒学院对记者说,她一生都在追求艺术,因为感觉自己年事已高,能为国家演艺事业做贡献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她总想趁有生之年自己写一个剧本,再拍一部电影。
“我想写另一种形式的电影”,秦怡说,“我们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太商业、太娱乐,剧中人物总是为了各自的物质利益烦扰争斗。我想写一群人,他们有学问、有专业知识,他们在自己的人生中也遇过不少苦难,但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没让他们退缩,因为他们心里惦记着国家荣誉、人民利益。”
于是,她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手写完成了3万字的剧本《青海湖畔》。更为难得的是,她还将在片中亲自出演一位女工程师。
2014年9月,河北传媒学院李锦云校长听说此事后,被秦怡老师对艺术的执着和敬业精神所打动,认为老人如此年迈还要登上青藏高原拍电影,这无疑是英雄壮举。于是,她决定把拍摄《美丽秦怡》作为学校为老艺术家拍摄系列纪录片的首战,立即派大学生摄制组抵达青海省湟源县,全程记录了秦怡参演电影的全过程。
缺氧严重
摄制组成员靠输液坚持
河北传媒学院大学生摄制组住在青海省湟源县,每天都要跟随《青海湖畔》电影摄制组辗转不同的取景点,往往要跑很远的路。
2014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他们在青海湖拍摄时,昼夜温差比较大,特别是中午太阳直射时,如果没有防护措施的话,不出十分钟,脸就会被晒红甚至被炽热的阳光灼伤。而一场大雨过后,这里仿佛又进入冬季,气温骤降,开始下雪,需要穿羽绒服。
摄制组马丽颖老师介绍说,他们拍摄取景地华石山时,最高海拔3500米,看到秦怡老师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负重爬山拍戏,他们也备受鼓舞,就地吃夹生的盒装米饭。每天他们都要等到电影剧组撤离后,常常是晚上9点后才能赶回驻地。最让马丽颖感动的是,他们摄制组的宋秉霖、李超因高原缺氧,体力不支,不得不到县医院输液。可他俩买了氧气袋,晚上回到驻地吸氧后,白天仍坚持工作。摄像王伟为了拍摄一个漂亮的延时镜头,长时间蹲守在火炉一样的阳光下,白净面颊和双臂被晒得脱了一层皮。
从电影《青海湖畔》开始拍摄,到2014年11月电影杀青,从青海外景地跟拍到上海摄影棚,近三个月时间里,大学生摄制组一直紧跟秦怡行踪,并采访了与秦怡相关人员40余位,记录了将近600个小时的珍贵素材。经过3个月的剪辑,并多次修改完善,展现秦怡电影故事和艺术人生的纪录片《美丽秦怡》终于出炉,片长42分钟。
李锦云校长说,这部纪录片主要从秦怡对电影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母爱等方面展现一位老艺术家的美,她的美不只是外表,更是内在。
感受
仲星火老师离世
让我们感到时间紧迫
为全面了解秦怡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大学生摄制组到上海采访比秦怡小三岁的老艺术家仲星火。他们采访了一个多小时,还约定今年专门为仲星火摄制纪录片,可没想到,摄制组回石家庄不久,就得到仲星火病逝的消息。
“我们对仲星火老师的采访,有可能是他最后的影像!”马丽颖说,“此事让我们越发感受到了为老艺术家拍摄纪录片的紧迫性,一定要想办法利用我们现已拍摄到的资料,为仲老师制作一部纪录片。”
当代一些文艺工作者
缺老艺术家敬业精神
河北传媒学院编剧专业硕士研究生马莹说,她有幸和同学一起参加了学校《美丽秦怡》纪录片的拍摄,使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在跟秦怡老师的接触中,她时时被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感动着。秦怡老师年迈,还患过肠癌,导演想给她找替身,可她始终不用替身。此情此景让马莹陷入沉思。当代一些文艺工作者,尤其是一些在校艺术类大学生,贪图安逸享乐,艰苦的地方不愿去,困难的事情不想做,这种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因此,作为一名将来从事文艺工作的大学生,应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
观点
为老艺术家拍纪录片
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汪帆在观看完《美丽秦怡》后表示,秦怡、王晓棠、张瑞芳、于蓝、仲星火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无论是艺术还是品德都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推崇和保护。在这方面,河北传媒学院的师生们带了个好头,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对文艺界一些重利忘义浮躁现象的净化,而且对推动社会保护和研究老一辈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为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对学生进行德艺双馨教育,河北传媒学院大学生摄制组从去年开始就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