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契约文书被捆在发黄的布包里,纸张薄而布满褶皱,泛黄,少数有破损,大部分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最早的一张出自乾隆十一年,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时期,最晚是1952年的。民国之前的加盖私人印鉴,民国及之后的还加盖了官印。内容以地契为主,其次是房契,此外还有买卖果树契、分家契、租赁文书等。
“这些契约文书不仅记载了契约双方的权利和责任,还反映了一个地域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变迁。”今年72岁的刘金平打开一张乾隆二十六年的地契,上面详细记录了立契人、买地人、说和人的姓名,还有宅基地的详细位置、大小、价格。当事人签字的后面,画有“十”字以防止契约内容被篡改。
“这些契约还为研究家族历史提供了依据。”刘金平说,契约的中间人也叫保人,一般都由本村或邻村德高望重的人担任。一次,本村有个家族整理族谱,祖上信息不清楚,就到这儿来查看。结果要找的人恰巧就是一份契约中的保人,时间地点记录得一清二楚。
刘金平说:“祖上几代人都很细心,对这些契约文书一向精心保存,才使它传承至今。”
河北黄骅市黄骅镇大仁村村民刘金平珍藏120多张契约文书,记载年代从1746年到1952年,传承了九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