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硝烟弥漫的抗美援越战场上。几名年轻人手握钢枪,围在一起许下了一个生死约定: “无论是谁牺牲了,活下来的人就要去照顾亡者的家人一辈子!”正是因为这句约定,山东泰安的一位老人,为了能找到牺牲连长在石家庄的亲人,在山东与石家庄之间,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苦寻。
□记者李兵
半个世纪前烽火战场上,许下生死约定
“同志们,这场战役,我们不知道谁会活着回家,咱们做一个约定吧!无论是谁牺牲了,活下来的人就要去照顾亡者的家人一辈子!”看着连长张世元坚定的眼神,贠炳言和战友们点了点头。
这一幕,发生在1966年夏天。来自山东泰安的贠炳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越部队某部高机连的一名战士。这一年,贠炳言21岁,他的连长张世元,则是来自山东曲阜的28岁小伙儿。
同年的9月22日,张世元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在战场上。看着连长倒下的那一刻,贠炳言心如刀割。
1967年,贠炳言和战友们陆续复员回到了家乡。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战场上那一句照顾牺牲战友家人的约定,却深深刻在了贠炳言的心里。
跨省奔波,寻找牺牲老连长的家人
“我的爱人和儿子都在河北石家庄生活。”这句话,是张世元牺牲前留给贠炳言唯一的线索。由于张世元生前很少提及家里的情况,如何找到牺牲连长的家人,成了摆在贠炳言面前的一道难题。
时间一点点流逝,年轻的贠炳言也渐渐头发花白。但老连长的家人一直杳无音信这件事,却长期压在贠炳言的心头。
2003年,退休后的贠炳言独自坐火车来到石家庄。从省民政厅到市民政局,贠炳言把张世元的名字说了一遍又一遍,一无所获。
后来想起张世元祖籍在山东曲阜,在曲阜通过多方查找,贠炳言找到了张世元的远亲,得知张世元的儿子叫张志国。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张世元的远亲就与张志国一家断了联系,根本不知道母子俩在石家庄的地址。
警相助,老连长的家人有了线索
2014年5月份的一天,家住泰安市岱岳区范缜的老倪到镇上的民政办办事时,偶然遇到了正在这里寻求帮助的贠炳言。老倪很是感动,决定帮老人一个忙:“大爷,您别着急,我们村有个叫徐德东的小伙子在石家庄工作,听说还是个警察,也许能帮上忙。”
老倪联系到在石家庄嘉业警务站工作的民警徐德东,请求他帮贠炳言圆梦。
“我就是从部队转业的,知道战友之间的感情有多深,这个忙我一定帮!”徐德东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随后的时间里,徐德东通过公安网络对“张志国”这一名字进行了筛选。曾在棉纺厂工作过、应该在50岁左右、张世元唯一的儿子……贠炳言多年调查出来的一点点线索,让徐德东把查找范围缩小到了7人。半个多月过去了,当徐德东排查到第六个人时,事情有了转机。对方表示他的父亲就是牺牲在战场上的张世元。
小区里逢人就问,找了几十年总算见到了
当老倪把徐德东找到张志国的消息告诉贠炳言时,老人别提多激动了。2014年7月份,贠炳言再次踏上了来石的旅程。
也许好事总是多磨,这一次,贠炳言又遇到了困难。由于张志国和母亲搬家,同时也更换了手机号码,贠炳言到石家庄竟无法联系到张志国了!
“既然母子俩在石家庄,我就必须找到他们!”贠炳言狠下了心,通过徐德东之前提供的信息,贠炳言一路打听到联强小区,逢人就问。功夫不负有心人,贠炳言最终来到了张志国的家门口。
当得知眼前的七旬老人是父亲当年的战友时,张志国惊呆了,万万没想到,老人竟然能从山东一路寻找过来,并且整整花费了近五十年的光阴!
这一次,贠炳言笑了,笑的是那样的开心。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知道,他完成了老连长牺牲前的重托,他实现了当年的那一个生死约定!
与张志国整整聊了半天时间后,贠炳言决定返回家乡。他接下来要做的,是帮助张志国将张世元牺牲后还未落实的优抚待遇完成,让张志国一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顾。
回到山东后,贠炳言多次找到民政部门解决张世元的各种遗留问题,还找到部队开具了张世元被授予一等功的相关证明。
山东老兵昨来石,送锦旗感谢民警
转眼间,农历羊年春节即将到来。71岁的贠炳言,于昨日上午第三次抵达石家庄。这一次,他不但要看望张志国一家人,还准备感谢给予他莫大帮助的徐德东。
昨日12时30分许,看到徐德东本人,贠炳言激动得一把就抱住了他,“孩子啊,真是太谢谢你了!”一边说着,贠炳言一边将一面写有“保人民平安助老兵圆梦”的锦旗交到了徐德东的手中,“去年我来石家庄找人的时候没见到你,这次我必须表达我衷心的谢意。”
看着激动的老人,徐德东也很高兴,“这是我应该做的,看到您圆了梦,我也很开心!”
一阵寒暄之后,徐德东带着老人直奔联强小区。这一次,徐德东带来了张世元牺牲前在战场上曾拍过的一张老照片,虽然照片有些许模糊,但看着父亲的模样,张志国还是特别激动,“我父亲牺牲时我才两岁多,确实没有很深的印象,能够看到父亲当年的照片,我很满足了。”
除了张志国,现场最激动的人就是他的母亲刘玉珍了。从结婚到爱人牺牲,刘玉珍直言她和张世元只见过五次面,“我知道我是军人的家属,世元牺牲后,我发誓要把儿子养大成人。”一想到贠炳言多年寻找她和儿子的辛苦,刘玉珍流下了眼泪,“世元能有这样的战友,他可以瞑目了。”
1966年,硝烟弥漫的抗美援越战场上。几名年轻人手握钢枪,围在一起许下了一个生死约定: 无论是谁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