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春节临近,黄骅市黄骅镇东常庄村党支部书记丰炳森碰到件事儿——常年来村里赊销化肥的一名农资经销商,拿着一沓欠条找他求助:“找不到欠账的人了。”
原来,去年开春,经销商按“老规矩”记下赊购化肥的村民姓名、款项,还留心记下了每户门前的主要标志物——张家有个柴火垛、李家有个牲口棚、王家有个小土堆……如今来收账,一下子蒙了,先前看好的“标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院墙、延伸到户的水泥路面和“拾掇得比脸蛋儿都干净”的花砖便道,“开车在村里兜了好几圈,愣是找不着欠账人的门!”
在经销商是烦心事儿,在丰炳森是“值得高兴的事儿”,“村里改造得比城里都‘板生’,说明美丽乡村建设有成效。”
“板生”是黄骅当地的土语,即漂亮、整洁、干净的意思。尽管黄骅镇的财政收入连续9年在沧州市各乡镇排第一,可下辖的39个行政村,大多仍是“污水靠蒸发、道路靠雨刷、垃圾靠风刮”,过去与“板生”一词近乎绝缘。
改变源自2013年8月。
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大规模启动前,时任黄骅市市长的潘海瀛(现任市委书记)给黄骅镇党委书记王力出了道题:找条不起眼的胡同“先行先试”,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蹚路。
王力为此想了个“招儿”——先来场调动积极性的比赛,“各村谁最先清理出一条干净胡同,镇里就先帮谁‘改头换面’。”
结果,坑西村脱颖而出,并最终建成了一条“黄骅最美胡同”。
坑西村紧贴黄骅市区,村集体经济薄弱,“一边现代化、一边脏乱差”的景象,曾让村民“出门都觉得没面子”。2013年8月14日,参加完镇里的美丽乡村建设动员会,坑西村党支部书记贾启勇就和村干部分头扎进村民家中做工作,“先是村干部宣讲,后来就变成了村民给村民宣讲。”
第二天,全村300余户,顶着35℃以上的高温,或肩扛手提,或用拖拉机、自行车、独轮车运,一天时间,就从进村的一条胡同清走柴草垛205处、煤池71处、砖瓦堆126处,拆除临建7处,清运垃圾160吨……60多岁的村民贾兆江为了让家门口的胡同“最先变美”,愣是光着膀子、用编织袋把10多吨煤背进了院里。
紧接着,硬化、亮化、美化、绿化,一环扣一环,“黄骅最美胡同”惊艳亮相,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间”,引来一拨拨参观者。
2014年初,丰炳森到坑西村参观学习后,开始坐不住了。“早动手、早见效、早享受,不能再观望了!”5月份,东常庄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为了少花钱、多办事,村民自发分类整理拆下的旧砖,整砖用来修沟、碎砖用来垫道。3个多月的施工期间,村里没丢过一袋水泥、一块花砖。
丰炳森知道,村民们这么支持,是因为美丽乡村建设“把好事办到他们心坎里了”。黄骅市明确,建设美丽乡村,不大拆大建、不搞景观湖、不突出刷墙,一切从老百姓最关心、最急需的地方做起。让村民走出家门看到的第一眼不再是垃圾、迈出的第一步不再沾满泥水、呼吸的第一口空气不再污浊。
按照3年实现全覆盖的进度安排,去年黄骅镇有15个村首批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总投资近2000万元。“乡村是美丽了,许多村干部却为此累得黑瘦。”王力对此既心疼又欣慰。
杨常庄村民杨福昌临街有间堆放杂物的临建小房,已经成了危房。听说小房要被拆,老杨一百个不乐意,是村党支部书记杨香智扛来的一根檩条,让他改变了想法。
原来,杨福昌家正屋的一根檩条坏了,自己上了岁数修不了,只能干着急。杨香智知道后,二话不说,从自家扛来一根新檩条给他换上。“村干部为我搭进去自家一根檩条,真是憋着劲想干事儿,我不能拖他们后腿。”
因为临近村两委换届,杨香智曾对美丽乡村建设有点犹豫,“没准弄不好就会得罪人、丢选票。”但前不久的选举结果让他着实惊喜:“4名班子成员都全票当选,这在过去从没有过。”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开阔了他们的思维。去年10月,东常庄村作为黄骅市“美丽乡村游”的4个景点村之一,迎来了它的首批客人。丰炳森粗略算了一下,到目前仅旅游公司用大巴车拉来的游客就有4万多人,“再加上周末自驾游的人数,那就更多了。”
东常庄村由此看到了机会,开始在“经营美丽”上动脑筋:整修村里一口建于光绪年间的古井、修葺抗日名将佟麟阁的旧居、打理好村子中心地带的20亩菜畦,叫响“清净之美”这一乡村休闲游品牌。
在村民活动广场附近,村里还选定了4处无人居住的老宅子,配上了生活日用品。“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城里人就可以住在这里,白天摘菜、垂钓,晚上赏月观星,这种体验式的农家乐肯定受欢迎。”在丰炳森的设想里,有了“美丽经济”的支撑,东常庄村的明天会更“板生”。
[邯郸新闻]为丰富活跃广大市民春节期间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和谐、喜庆的节日氛围。同时,也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