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但是,现实中就有些随礼随出了各种情绪和不满。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年龄相差特别悬殊,只要随礼,都会回礼。但是当下的生活中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特殊”。
一网友说:“我结婚时,通知了一个同学,他在外出差没能来,没有随份子钱给我,他结婚时我请假专门去参加了他的婚礼,也随了钱。后来我生了小孩通知了他,他竟然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来看看我家宝贝,到现在我们两个已经快有三年没有联系了。其实我真的是不在乎这点钱,但他做人不能太差劲!”
石家庄市民汪笑跟记者说,自己并不在乎给别人随份子,沾点喜气也没什么不好,问题是有的新人特不懂事。他说自己单位新来一同事,平时跟自己基本上见面不打招呼,可等她结婚的时候却喜滋滋地来跑来邀请自己了。“终究是一个单位的,不去抹不开脸,自己就去参加她的喜宴了。好嘛,婚宴的第二天再见到这位同事,人家立马又恢复原状了———见面连个招呼都不打。你说憋气不?”汪笑说。他说,以后,这样的事和这样的人就得离远点。
老一辈儿怎么随礼
据悉,虽然随礼这个习俗风靡大江南北,但是在古代,并没有流行送份子钱的习俗,人们习惯送东西给新人。河北省民俗协会会长袁学骏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也不兴送份子钱,亲朋好友会送暖壶、脸盆等生活用品。
今年66岁的许阿姨老家在河北农村,1967年结婚。
她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结婚时亲朋好友们送的贺礼:一对枕巾、一对洗脸盆、一对胰子盒。特难忘的是,还有几个老街坊合伙凑钱给她送了一个大镜子,大镜子镜面上两侧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处处开新花”,下联是“建设新国家”,镜子的下角还有一大簇红艳艳的花朵,特喜庆。“那会儿大家都没什么钱,所以就凑钱随礼,现在这些礼物都留了下来。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它们也不用了,但是我一直都没舍得丢,都收藏着呢。这在我看来是无价之宝。”许阿姨说。
据了解,改革开放后,人们手上有了闲钱,随着商品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钱为全社会所接受,送份子钱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
谁会干赔本儿的事?
小张参加工作五年了,他和女友都不是出自大富之家,俩人工资也不算高,他打算今年元旦结婚,但是现在遇到了新问题:以前结婚都愿意多摆酒席,因为这样可以多收份子钱,但是他交往的亲朋好友收入高的不多,如果现在份子钱不涨,就会酒席越多越赔钱。
“有些同事、同学结婚的时候我也去了,随礼了,我不请不甘心,可是如果请客,人家随礼随少了我要赔钱,随多了又给人家增添负担了,简直是太难了!”小张说。他表示,结婚固然不是为了挣钱,但也要想想结一次婚到底有多少成本,如果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真心吃不消。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就石家庄市区而言,多数饭店的婚宴起步价在800元以上,新人选取的主流婚宴价基本上在900元—1300元左右,一桌婚宴坐10个人,如果客人每人随100元,那这一桌就是“亏本”的。如果每桌有一半的人是随200元,一半的人随100元,也无盈余,因为每桌还要有烟酒、饮料、瓜子,还要请婚庆司仪。
小张说,算来算去,觉得头大,他准备放弃宴请,拿着钱带着新娘去旅行一圈。
网络时代发明新创意
记者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90后发明了一些创意随礼方法,很有意思。比如,约定互不随礼。有年轻人通过微博等社交网络发布“互不随礼”协议,李先生说,他已经和自己的5个好哥们签订了“互不随礼协议”,大家都说好了,结婚时,我们谁也不给谁钱。
另有一种创意叫“网购婚礼红条”。为了迎合年轻人新潮想法,有人专门制作“婚礼红条”,并在网上叫卖。这种“婚礼红条”适用人群:双方都是第一次宴请;使用方法:带红条一张,当做礼金,下回对方可凭借此红条还礼。
后记
随礼,适度就好
记者和河北省民俗协会会长袁学骏谈到随份子这一习俗时,他说,中国是人情大国,礼尚往来还真是免不了,自己研究民俗研究了这么多年,也愈发感受到一些中国人的“老礼儿”真是根深蒂固。
但是他认为,随礼终究是一个表情达意的手段,随礼方要根据自己的收入和与对方的交情而定,适度就好,盲目攀比,反而伤了关系,也给对方压力。
袁学骏表示:相信随着时代发展,随礼也会出现新特点,就像眼下的“婚礼红条”,“互不随礼”等方式。这算是创新,值得鼓励。
央视截屏 [国内新闻]近日,一位广东肇庆的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自己读初一的女儿开学领到北京仁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