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千年古石窟频遭盗贼光顾亟待保护
据井陉县志记载,这一千多尊石造佛像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盛建于隋、唐,宋、明、清历代均有修建。当地村民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些佛像频频被盗,近几年也时常有盗贼光顾,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小山村旁藏着千余尊石造佛像
井陉县七狮村是一个不到200户的小山村,却有上千年的历史。让七狮村村民引以为傲的不是故乡的历史,而是位于村西千佛崖山上的一千多尊石造佛像。
千佛崖因一千多尊石造佛像得名,高约300米,藏有石造佛像的千佛洞位于山上260米处。16日上午,记者在七狮村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进入了千佛洞一探究竟。
经过十多分钟的爬山,记者与村民们来到了千佛洞。洞口处雕刻着四个大字“千佛古洞”,门额上镶嵌石匾为二龙戏珠的雕刻图。村民称,据考证该石券门为明代修建。
进入千佛洞内,当村民们亮灯后,洞内两侧石壁上密密麻麻的石造佛像立刻呈现在记者眼前。“太精美了!”同行的摄影记者禁不住喊出声来。
千佛洞分为上中下三洞,这些石造佛像位于上洞,分排分层雕塑,除三尊大石造佛像外,其他都是些小的石造佛像。这些石造佛像,每一个的坐姿、手势、神态都不一样,栩栩如生。井陉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生明称,三尊大石造佛像,最高的有2米多,其他佛像则高约30厘米。
石造佛像最早的距今近1500年
七狮村村民吕晓庭今年61岁,小的时候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到千佛洞内玩耍,对于这些石造佛像十分有感情。到外面工作后,吕晓庭也经常抽时间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研究这些石造佛像的历史。
据吕晓庭介绍,根据民国版本的《井陉县志》记载,千佛洞石窟内的石佛像最早的雕刻于“北齐河清四年”,已近1500年,随后盛建于隋、唐,宋、明、清历代均有修建。在8块明、清时代重修千佛古洞的重修记事碑上,依稀可辨的碑文反映出千佛石窟的悠悠历史与精妙文化。
吕晓庭称,经过研究,这些石造佛像都是历朝历代当地的达官贵人,为了祈福、积善花钱雇佣一些石匠雕刻,有的石匠甚至小有名气,因此这些石造佛像才会雕刻得如此精美,变幻奇特,令人称奇。“悠久的历史与洛阳龙门石窟一样久远。”陈生明说,不少参观者都盛赞千佛崖石窟“壮同云冈,秀并龙门”。陈生明认为,千佛崖石窟是研究我国石窟历史造像艺术及佛教渊源发展的实物标本。此外,在千佛洞内还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尊石造官像,对道教在当时的流行情况有一定研究价值。他认为,千佛崖石窟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此外,千佛洞属于天然溶洞,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盗贼频光顾盼有力保护
1956年与1982年千佛崖石窟相继两次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访中村民称,千佛崖石窟虽被定为文保单位,但未能得到有力保护。几位村民称,最大的危害不在于风吹雨打的自然损坏,而是盗贼。
记者看到,大多数佛像头部有重修的痕迹。吕晓庭说,一千多尊石造佛像有百分之八九十都遭到破坏。七狮村村支书于世明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物盗窃者就打起了千佛崖石窟的主意,隔三差五地会发现一些佛像的头部不翼而飞。吕晓庭回忆,今年就有两起,一起在6月,一起在9月,都因村民发现及时,盗窃者才未能得逞,只盗走些香火钱。
采访中,于世明称,今年该村已雇佣了两位村民专职看守千佛崖石窟。16日下午,记者联系了井陉县文物旅游局,一位负责人称,相关部门已引起重视,正采取措施保护,同时考虑利用千佛崖石窟打造旅游景点。
[邯郸新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唐朝诗人杜甫写的《绝句》,如今在河北省临漳县黑龙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