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彩礼下的“乡村爱情”
热闹的农村婚礼背后,也许就有沉重的彩礼负担。
[河北新闻]万张5元、千张百元及一块翡翠寓意“万紫千红一点绿”;订婚时男方给女方一万一千元名曰“万里挑一”;“新三金”意指三斤百元人民币,约14万元……最近,记者在我省各地农村走访发现,如今,关于彩礼的新说法层出不穷,同时,攀高的不仅包括彩礼数额,车、房等硬件,甚至男方父母年龄也囊括在内。“有楼没车,说了白说,有车没楼,还得发愁……”持续走高的结婚花费正成为农民不能承受之重。
她撇撇嘴,长出一口气,伸出五个手指头,“结个婚起码五六十万”
“还有40多天就抱上孙子了。”时至今日,对于去年11月份儿子王新顺顺当当结了婚,邯郸邱县万兴平村的张君花很知足。
虽然给儿子盖新房花掉了近15万元,结婚彩礼10万元,买“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2万元,结个婚上上下下“30万没打住”,张君花两口子因此背上了4万多元的债务,但她却觉得亲家已足够通情达理。
在当地,“一动不动”是结婚的“标配”,“一动”即价值至少五六万元的汽车,“不动”多指县城楼房。张君花熟知馆陶、邱县县城房子的价位,“每平方米三千多,一套房子下来得30多万元,再加上10万元至12万元左右的彩礼。”说着,她撇撇嘴,长出一口气,伸出五个手指头,“结个婚起码五六十万。”
“爷爷说他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说他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而我结婚却要了爸妈的半条命。”2013年,馆陶县80后青年崔博、许海宁自拍恐婚系列微电影,投放网络后,一炮而红,截至目前,《恐婚时代1》点击量逾20万,《恐婚时代2》点击量近200万。因为微电影直切当地青年焦虑点,崔许二人也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而剧中的这段话,几乎成为每个恐婚青年同记者聊天的开场白。
快要当爸爸的王新,也向记者提到了这句话,语调里颇有些无奈,“庄稼人哪弄那么多钱?”4年前,初中毕业的王新曾到天津当修车学徒,干了两年多,每月不到两千元的工资刨去吃穿等基本开销后,不仅攒不下任何家底儿,还要变身“啃老族”求爸妈支援。
在万兴平村,王新家条件属中等偏上,经济来源里,除了自家的六亩多地和承包的十亩地的收入外,父亲在北京随装修队打工所得占了大头。“现在一亩地辛苦一年也就一千多块钱。”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地里的农活几乎全压在张君花身上,坐在记者面前的她手指骨节粗大,满布粗糙皴裂的口子,这位年仅44岁的农村妇女,黝黑瘦长的脸上皱纹一道道,刻得很深。
“俺爸铺地砖铺得好,他们经常加班,一天能挣一百五六十块钱。”父亲并不常打电话回家,但只要打电话,年近五旬的他说得最多的是本月加了多少天班,能开多少工资。“俺爸挣多少给家里寄多少,自个几乎不花钱。”
“没楼没车能娶上媳妇,真是修来的福分。”张君花将原因归结为两家均与媒人沾亲,对方没好意思狮子大开口。“离俺们家不远一户,房子刚盖两年,但女方嫌不是全新的,非要在县城再买楼,否则就不嫁。”
对于结婚花费的攀升速度,张君花的感受很直接。2011年二女儿出嫁时,“根本没这些讲究,男方给了六千多块钱,我还给人家退回去没收”。而仅仅两年多之后,给小一岁的儿子王新琢磨亲事时,彩礼便从“六万六”、“八万八”,一直涨到10万元到12万元,“听说有的已经要到15万了。”在当地,两三年前订婚,如今因为彩礼或车、房等硬件不达标,致使婚事取消的屡见不鲜。不少村民因给孩子娶亲被迫借债或贷款。
“你们外人觉得惊讶,其实我们当地对这些已经麻木了。”王新笑得很无奈。
因为男多女少,不少男方家庭向媒人保证“说成一个给一万”
说张君花对如今嫁闺女持续走高的彩礼不心动,似乎并不现实。去年大年初三,她曾亲眼看着一户邻居家门前20多个小伙子排成长队,“人们都说她家光糖块就得收了一辆三马儿车。”两条烟、一袋三斤的糖是当地男方登门相亲时手中的“规定动作”,“烟不能低于玉溪或黄鹤楼,大致10元一盒。”王新搭腔道。相比于自家两个盘靓条顺的姑娘,张君花不能理解“一个身高才一米六、却足足有160斤的胖姑娘”怎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走访中记者的听闻则更令人吃惊。“我一个亲戚10月2日刚结的婚,直接当爹,女方二婚带着个六个月大的孩子,彩礼、车、房一样不少。”崔博解释,原因是亲戚“个子矮点儿”。“最近一个三婚女的带着两个儿子,嫁给一个头婚小伙子,你猜要了多少彩礼?26万!”在馆陶县城经营一家招工门店的王彩月咂舌道,“就因为小伙子胖点儿”。在赵县,县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吕国清也听说“一个二婚女的嫁给头婚小伙儿竟要了17万彩礼”。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女方还要辆小汽车,还得是男方先买了开到女方家,结婚时当陪送。”
对于王新幸运地“一次相亲定终身”,身边一群哥们儿艳羡之余,总不免诉苦,“相亲都相不起,除了给女方家,谢媒人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成不成,四两平”是当地原来答谢媒人的一句老话,“弄俩菜喝点儿酒就行。”张君花解释道。但如今媒人带着见面不仅车接车送,还要给两盒烟表示表示,“就是女媒人也得给”。此外,私下求媒人多照顾也免不了拎着好酒好烟拜访。有小伙子告诉王新,许多媒人家开起了小卖店,“相亲拿的东西无需提前准备,直接在那买。”甚至有的媒人还有定点饭店,“一哥们儿相亲连续三天都被拉着在同一个饭店吃饭。”“有女孩相就不错了”是媒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男多女少既是现实,也使男方心甘情愿被媒人“挟持”。
“现在村里女孩子太少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衡。”邢台丰州镇里村的资深媒婆张淑霞感慨道,在过去的十年里,她“毫不费劲儿就说成了五六十对”,但从去年开始她便被迫“歇业”,“我们一个村七八十户,没一家有适龄的女孩。”据了解,3万多人的丰州镇,20岁到30岁的未婚男女人数为1561和1156,未婚男性多出400多人。
当吕国清回老家和村主任谈起男女比例失衡时,村主任掰着手指为其数道:“就咱房子附近,4条过道8个光棍儿。”
甚至在馆陶等地已开始流行“批量相亲”,“一面包车拉四五个男的,开到姑娘家门口,这个不行那个接着相。”由于从事劳务输出工作,总有媒人向王彩月打听青年男女的资料,对相亲的种种她知晓不少。
王新今年21岁,结婚时年仅20岁,而二姐结婚时年仅19岁,如今22岁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虽然结婚时均不到法定婚龄,但先结婚后领证俨然成为当地惯例。许多男青年一过23岁,便被认定为“老大难”,19岁至21岁成为其谈婚论嫁的黄金年龄。为最大限度调动媒人的积极性,让孩子趁早娶上媳妇,当地不少人家保证“说成一个给一万”。
“好多岁数大点儿还没结婚的小伙子出去打工的时候,你知道吗?那眼神都迷茫了。”经手劳务输出的王彩月对那样的神情印象深刻。
热闹的农村婚礼背后,也许就有沉重的彩礼负担。 [河北新闻]万张5元、千张百元及一块翡翠寓意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