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村改厕:向传统生活方式宣战
改造前的厕所。
改造后的厕所。
群众是改厕的受益者和主力军,示范带动引导农民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截至9月15日,今年全省累计完成“连茅圈”改造任务79.3万余座,完成重点村旱厕改造任务46.5万余座
干净的小房、搪瓷蹲便器、废纸篓……9月15日,笔者走进内丘县小辛旺村王二运老人家里,倘大的院子里墙角的厕所小房非常显眼,而且里里外外都收拾的干净整洁,跟想象中的农村厕所苍蝇乱飞的景象截然不同。
“这个厕所是双瓮漏斗式的,原理很简单。关键是改厕后,街上、屋内没了臭味、没了蝇蛆,比以前的厕所卫生,看着也舒心呢。”提起改厕,今年64岁的王二运老人高兴地给笔者讲了起来,当初,他对厕所改不改“无所谓”,认为“连茅圈”虽脏点,但不影响生活,自看了村里人改后的厕所,他慢慢地改变了态度,接受了村里改厕的工作。据了解,目前,内丘农村家庭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新式厕所。
不仅仅是内丘,我省各地农村的厕所都发生着巨大变化。
改厕容易,改变习惯难。“虽明知‘连茅圈’、旱厕不卫生,改后好处多多,可真改起来,很多农民一开始并不是很接受,有人嫌麻烦,有人觉得无所谓,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对改厕也有抵触情绪。”杨新建介绍说,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让群众和地方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改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针对这一情况,我省提出了“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2013年率先在京石高铁沿线5市10县的10个省级“提升行动”示范村开展了适宜厕所改造类型示范户建设。2014年又在11个设区市的11个精品示范村,特别是在石家庄、邢台、承德、张家口等地开展了破解农村厕所改造中的冬季防冻、夏季防臭、节水水冲以及户厕进院入户等难点问题试点建设,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省级试点的带动下,广大农村干部的改厕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市、县(市)也都开展了示范村建设,同时在每个村子开展示范户建设,每个村在3至5户做出样板,组织群众实地参观,通过现场体验、直观感受改厕带来的变化和好处,极大地动员和激发了群众支持改厕的热情。
“群众是改厕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对此,我省坚持把宣传发动群众作为农村改厕的重要环节来抓。省卫生计生委、省爱卫办及各地都制定了详细的宣传方案,印发宣传画、发放明白纸,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从不同角度开展改厕宣传,同时还将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相结合,将个人卫生行为的养成和疾病防控工作相结合,使群众逐步了解和接受了新型卫生厕所。据介绍,全省各地先后发放宣传画、折页、明白纸等339.15万份。
为确保改厕工作落在实处,我省非常注重技术培训和指导。省卫生计生委、省爱卫办多次组织厕所改造技术专题讲座和培训,对全省县(市、区)副书记、重点村支部书记与省级驻村工作组人员等进行培训。各地卫生计生、爱卫部门还强化了规范化建设,对改厕进行科学指导,统一建造标准,严格技术规范,确保改造质量,并由专业队伍统一施工建设,对施工过程中执行规范不严格的,及时制止并予以纠正,对存在质量问题的责令施工队返工重建。还经常派出改厕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指导,向村民传授正确使用和管护卫生厕所的方法。
厕所不仅要卫生,更要安全、方便、实用。对此,我省根据各地气候、地形地貌、农业生产方式、疾病流行特征和农户用肥习惯等不同,明确提出要合理选择确定无害化卫生厕所的类型与实施技术。而且从规划编制、改造内容、项目实施等,全过程向群众问计、请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
据省爱卫办负责人介绍,我省在改厕工作中,推广的无害化卫生厕所有三格化粪池式、双瓮式、三联通沼气池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和完整上下水道水冲式厕所等6种类型,且其建造都必须符合国家《农村改厕技术规范》、《农村户厕卫生规范》和《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等。同时,改后的厕所合不合规,我省采取了乡村级自查、县级考核评估、市级核查的办法,对改厕情况进行全面验收。
与此同时,我省还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和部门帮扶制度,开展改厕帮扶帮建工作。省、市级领导联系县,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街,做到每个村都有党政干部联系、有部门帮扶、有干部驻村指导。如内丘就制定了全县公职人员帮扶困难农民群众改厕制度,提出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每人帮扶5户,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正科级干部每人帮扶3户,副科级干部每人帮扶2户,一般人员每人帮扶1户,极大地促进了全县改厕困难户的改厕工作。
从最初的“要我改”到后来的“我要改”,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使改厕工作顺利推进。截至9月15日,全省累计完成2014年“连茅圈”改造任务79.3万余座,完成重点村旱厕改造任务46.5万余座。
内丘县小辛旺村农村厕所改造后的街道新面貌。 截至9月15日,今年全省累计完成连茅圈改造79 3万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