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11人中有7人回归招手打车
昨日中午,体育大街与中山路交叉口,市民赵女士正焦急地等待空出租车出现。赵女士今年31岁,曾使用过打车软件。而这一次她没在低头用手机软件叫车。她说,自从取消乘客端补贴,她几乎将两个打车软件搁置了,“与招手打车相比,软件打车还是比较麻烦。所以没了奖励我果断放弃软件。”
十几分钟之后赵女士顺利地等到车,离开了。
至昨日13时,记者共采访了11个年轻人,他们都曾是打车软件的使用者,曾欣喜地享受过奖励带来的实惠。而今,乘客端补贴取消,11人之中有7人表示,他们几乎已放弃软件叫车,回归招手叫车。这7人中有2人表示,因为手机内存有限已将打车软件删除。其他5人未删除软件,他们表示,如果有特殊情况,比如去火车站,他们会用软件预约打车,“不过毕竟街上的出租车比较多,多数时候还是招手打车比较方便。”
这11人中有4人表示,除了上下班高峰,平时在偏僻地用软件打车,“还是十分方便的!”仍愿意使用打车软件的张先生说,在家里用打车软件要个车,下了楼到了街上就可以直接上车,除了省了招手之苦,“还节省时间,像我这样长期打车的人,是十分适合的。”
为什么多数人选择放弃打车软件呢?
记者使用打车软件有三个多月,对打车软件给予乘客补贴的情况很熟悉。补贴最高的时候,记者最多支付1分钱就可乘坐五六公里甚至更远路程的出租车,在补贴降到8元时,记者也基本是以1分钱的价格乘坐3公里即出租车起步价内的路程。当补贴降至5元及最后的3元后,记者在非交通高峰期打车时基本就放弃了打车软件。毕竟,使用打车软件支付需要打开好几个页面,还得要求网络信号良好。
因此目前除非有急事或附近看不到出租车外,记者同很多市民一样,极少再使用打车软件了。但也有人认为,打车软件是互联网的接入口,“打车软件是网络向智能交通进军。现如今使用打车软件的少了,不过就像网络火爆一样,它还是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的。”
观点 打车软件的引入导致不公平
对于打车软件之争,社会学者刘丽新表示,给予乘客的补贴,只是两款软件占领市场的一种方式,早在此前就能够预计到打车软件不可能长久“烧钱”,取消现金补贴只是迟早的事情。 过去曾使用打车软件的乘客无非有两种,一种图方便,一种图便宜。那么,单纯图便宜的乘客,在暂停现金补贴之后,肯定会放弃使用该软件。刘丽新还说,打车软件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出租车的空驶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打车难的问题。但是在打车软件推广期,两个软件公司大打价格战,造成了恶性竞争以及资源的浪费。所以,战火的平息并非不是件好事,没有了恶性竞争,才更有利于打车软件向理性化、秩序化发展,真正给市民带来便利。
而社会学者彭秀良则认为,打车软件引入出租车行业之初,就有人以“科技改变生活”为理由给予大力赞扬和支持。事实上,从城市公共治理的角度来看,打车软件的引入造成了城市公共交通秩序某种程度上的破裂,还会导致更大程度上的社会不公正,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他认为,首先,打车软件的引入并不是“科技改变生活”的完整体现。“科技改变生活”应该是面向全体人群的,比如像收音机、电视机的发明与普及等等;打车软件的受益者只是部分人群,也就是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那些人,其中又以青少年人为主,而那些更需要出租车服务的人群可能无从享受这项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与迅捷。如此一来,就会造成部分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出行不便,社会不公正由此而产生。
其次,打车软件的引入虽然可能在技术方面提高了出租车的运营效率,但也会因此而掩盖城市公共交通治理上的某些缺陷。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治理模式而言,不宜也不能单纯依赖技术上的一些改进而放弃路径上的优化,否则即是南辕北辙,使真实的市民公共出行需求与公共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更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