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过去,千亩荒滩已绿油油一片
行驶进秦立华的“地盘”,他把车停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坡地上。下车后,脚下是软绵绵的沙土,周围则是绿油油的一片。五年来秦立华已将1000余亩荒滩变成了“绿洲”。
“那些杨树是2010年种的。”顺着秦立华手指的方向望去,记者看到,杨树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仿佛在向我们招手。
走近后发现,这些杨树直径将近10厘米,已经有杯口粗细。“这是区农工委免费提供的树苗。”秦立华说,一共280多亩,虽然是沙土地,但由于管理精细,杨树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与杨树林一路之隔的是核桃树苗。“这是今年春天刚刚种上的,冬天种的那批树苗稍微大些。”秦立华说,500亩树苗中间套种的全是红薯。
杨树林的西侧洼地里是30多亩苹果树,工人们正在树趟中间种植红薯。“苹果树已经长三年了,是新品种,具体怎么样结了果才能知道。”秦立华说。
苹果树的南侧是长势很好的20亩桑树和200亩樱桃树。桑树果实累累,红色的桑椹已经成熟,绿色的正在“茁壮成长”。
打了17眼井
保证沙地灌溉
记者注意到,无论核桃树苗、红薯,抑或是桑树、樱桃树、苹果树,地里都铺着细细的黑色胶管,一股股银针般的细水流在作物根部慢慢滋润着。“这是滴灌。”秦立华说,近千亩地几乎都用上了滴灌。
让人疑惑不解的是,滴灌所用的水从哪里来呢?秦立华介绍,为了让树木和农作物更好地生长,他打了17眼井。
虽然灌溉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沙土上种植农作物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秦立华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那就是“置换”。“我们先挖一个一米见方的沙坑,然后把黄土放进去,替换原来的沙土。”秦立华说,这样农作物就像生长在普通的土地上了,“每亩地大约需要挖一百六七十个坑来置换沙土。”
家里企业的利润
全部用来治理荒滩
虽然成效已经显现,但这几年的投入却超乎了秦立华当初的预期,“我当时觉得三百多万就能搞定,没想到,光填平十六七个大沙坑就花了300多万。”
秦立华说,五年来,他打了17眼井、置换了黄土、铺设了滴灌,还买了两个变压器,再加上人工费用,“花了得有七八百万了。”秦立华说,现在,家里锻造企业每年的利润都被他用到了荒滩治理上,而且还有些资金缺口,“早就开始动用老本了。”
明知是超级投入,几乎没有回报,但为了改善周围的环境,今年秦立华又承包了相邻的藁城市的千亩荒滩地,目前正在打第一眼井。
村民:
这是造福子孙的好事
眼瞅着曾经的荒滩慢慢变绿,秦立华自是无比兴奋和自豪。他亲自开车把母亲拉到现场,为的就是解开母子之间的心结;爱人也会不时到秦立华的林场转一圈,脸上也逐渐露出笑容,“跟我闹了好几年的别扭,一直没有好脸色。”秦立华呵呵一笑说,五年来,他把家里的生意全部推给了爱人,自己则一心投入到荒滩的建设中来,“人家不高兴也是正常的。”
“一开始,大家都说他神经病,有钱烧得。”侯帐村主任何振民说,现在荒滩地恢复成这样,人们非常佩服他,“确实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
五年过去了,侯帐村东北面的河滩地穿上了绿色大衣,在沙坑中生机勃勃生长的作物让乡亲们告别了风起一脸土的生活,也开始让一直付出的秦立华离梦想越来越近。“我的梦想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在未来的六年内,核桃园绿油油,通过咱的努力,把树种活了,把这一块荒滩治理了,变成一片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