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马航事件后,一家自称可以保管用户遗嘱信息的网站意外大热,不少网友在该网站购买“保管箱”,立下“网络遗嘱”。记者了解到,目前石家庄已有2395名市民在该网站立下“网络遗嘱”。对于这种新的“遗嘱”形式,有律师称,目前网络遗嘱并不具法律效力。
现象 “网络遗嘱”突然大热
近日,一个名为“人生黑匣子”的网站在网上大热。据该网站称,网友在该网站购买一个“保管箱”,把自己的心愿和想法存在里面,日后辞世后,网站会将这些内容发送给指定的联系人,这就是所谓的“网络遗嘱”。
据了解,这家网站早在2010年就上线了,只不过最近才开始在网络上走红。据网站工作人员顿赟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7万多人在网站立下“遗嘱”,其中河北有8765人,石家庄有2395人。购买人年龄大部分在30—40岁之间,职业涉及范围很广。
昨日记者注册了该网站的会员,页面显示有情感传递、遗嘱备份、财物信息、虚拟账号、私密存档、私密日记6项服务项目,用户购买“云保管箱”后,便可选择所需的服务进行操作。保管箱根据保管年限的不同,收费也有很大差异,起步收费59元,保管期限为1年;最长的保管年限是20年,收费1180元。
顿赟称,用户可以设置登录频率,比如1个月登录一次或6个月登录一次,最长期限为1年。如果没有正常登录,网站会通过邮件方式确定客户情况,半月后如还未收到回复,会电话联系,连续3天联系不上客户,便会向客户此前填写的3名紧急联系人确认客户是否健在。如果用户已去世,网站会把保险箱内的信息全部转交给指定联系人。
据网站方面称,目前一名武汉用户不幸去世后,网站已完成“遗嘱”的委托业务。
调查 受访者最担心信息泄露
对于“网上遗嘱”你怎么看?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市民,受访者年龄在25岁至50岁之间,其中17名受访者表示不会在网上立遗嘱,只有3位受访者表示会尝试一下。
据顿赟介绍,该网站的安全指数达到国际顶级安全机构级别,不会造成信息泄露。但大部分受访者最担心的还是个人信息会泄露。“留下银行卡还有银行卡密码,万一泄露出去,人没死,钱没了。”市民郭先生调侃道。
还有一些受访者对网站的可靠性存在疑虑。市民李女士说,她不知道该网站由谁来监督,出现问题由谁负责,还有几位市民认为这种形式很“不吉利”。
3位表示将尝试的市民则认为,因为人生变幻无常,万一出了意外,很多事情还没有进行,那将是最大的遗憾。
不过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这不失为一种新尝试,只不过还有待规范。
律师 “网络遗嘱”非真正遗嘱
河北新业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彦卫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遗嘱的形式只有5种: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公证遗嘱。目前效力最高的是公证遗嘱,因为有第三方机构作了见证,一旦发生纠纷,公证遗嘱也最为真实有效,最难被推翻。“网络遗嘱”在目前来说还未被法律承认,暂不具备法律效力。
郭彦卫称,“网络遗嘱”的主要问题在于真实性无法证明,很容易有篡改、冒名立遗嘱等情况发生,导致内容的不确定性。此外,这种遗嘱的安全性也存在问题,有待验证。同时郭彦卫提醒,立遗嘱是一个重大事件,涉及个人财产、个人信息等,希望网友谨慎对待。
顿赟也坦承,网站这样的遗嘱行为不具备法律效力,网站只不过是一个隐私备份和传递的工具,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专家 网络立遗嘱多为解压
既然“网络遗嘱”不具备法律效力,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尝试这一形式呢?河北辰昊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张伟旗分析认为,大多数选择者是对自己现状不满或是内心深处有“恐死本能”的人群。
张伟旗称,网络遗嘱令大多数人关注的原因可分为好奇心、调侃从众、解压三种,其中用于解压者居多。这部分人可能是在社会中压力过大,又不愿意有人知道,所以希望借助网络平台释放压力。另外,有些人到了中年,会出现“恐死心理”,经常会想到死后的事情,“网络遗嘱”会让他们找到心灵寄托。
张伟旗建议网友理性对待此事,同时建议网站多做些对客户能产生积极心态的宣传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