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应回归同一行政主体
记者:河北长期都想融入京津,借势京津,为什么20年来效果并不明显?
于刃刚:从深层次来看,由于中国行政体制的一些特点,京津冀之间存在着较大反差,这种反差的核心就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较大。
有一些是正常的,比如北京作为首都,无论它的政治地位、交通条件、科技水平,无疑会吸引更多要素的集聚。天津作为直辖市,从历史上看有一定经济基础,对外开放比较早,一度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它的重要性显然要比一般省份更高一些。在一个区域中,需要增长极的力量来带动整体的发展,它们的公共服务水平自然也会高一些。
但也有一些人为因素在拉大这种差距。比如说高考制度,河北的学生要与北京的学生进同等院校,分数要比北京的学生高出几十分甚至一百分,作为一个基本公共服务,人为的制度设计带来了平台的巨大差异,使得区域内部的人欠缺均等的发展机会。
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肯定需要最优的环境去发展,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造成区域发展环境差异的重要因素,河北就自然无法吸引京津的要素,从而接力发展了。
记者:但让河北的公共服务水平短时间内赶上京津并不现实。
于刃刚:是的。政府都是分灶吃饭,只对辖区在籍人口负责。因此,利益结构不打破,公共服务的差距就难以缩小。
在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手段将各个地区割裂,再通过计划调配资源要素,这样还可以。但市场经济走到今天,这种分灶吃饭带来的就是深层次的利益鸿沟,已经阻碍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三地共21.6万平方公里,在历史上本来就同属直隶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属于一个经济区域。所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最迫切的是三地重新回归一个行政主体。
当然,我的意思是,三地能重新回归为一个行政主体最好,如果难度太大,也可考虑仿照法国巴黎大区即法兰西岛大区的行政结构,有一个更高级别的委员会来统一制定京津冀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利益阻隔,逐渐实现三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河北才有吸纳北京人才和企业的条件,为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更多。
三地要加快实现服务业升级
记者:对于当前的河北而言,顶层设计的整体推进固然值得期待,但目前还应更多着眼于如何对接北京的外溢产业。
于刃刚: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明确的是,河北要承接什么样的产业。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北京、天津要把自己承载不了的一些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移到河北,好像还很照顾河北似的。
其实,这个问题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虑,就是无论京津冀三地任何一方,首先都要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河北,制造业占比已经相当大,如何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加它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当前的根本问题。北京、天津甩出来的落后产业,河北也不能轻易去接。否则,无法根本解决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问题。
对于北京而言,应更多发展消费服务业,而天津应鼓励发展以金融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是说两地的服务业应进一步升级,河北的服务业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需要在京津冀三地都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支撑下,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应明确的是,河北必须加快缩小与京津在服务业方面的差距,而不是过于强调在制造业方面的分工。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一般制造业都应减少。
在制造业上,也要实行产业链的分配。比如,如果天津一定要保留一些高端制造业,河北可以围绕其做一些配套产业。如果国家再布局一些高端制造业项目,也应考虑向河北倾斜。
记者:当前河北产业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且在大气污染的压力下,河北不得不制定最严格的产能削减计划,以期一方面减轻雾霾,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但这种最直接的手段也往往会带来很多的负面问题。
于刃刚:两方面来看,首先大前提是产能不压不行了,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河北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河北的雾霾比北京还严重,这样的环境怎能吸引高端的生产要素?当然,这一次的压缩产能对河北也确实是“壮士断腕”。
其次,严厉的产能削减目标确实给河北带来很大压力。尤其是一些以钢铁为主导产业的区县,不仅企业日子不好过,政府财政收入也遇到困境。还有就是这些人员的就业问题。随着压缩产能的进一步深入,可能也会压缩几十万甚至百万的岗位,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要消化这些被压缩的就业岗位,地方政府要从财政中补贴一些,推进职业培训。当然,单靠这些来实现转型并不现实,但这些是政府必须要做的。
从京津冀三地来看,因为是分灶吃饭,目前指望北京、天津给予太大的支持也不现实。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中央向河北多做一些倾斜,同时北京、天津也应尽己所能给予一些局部的支持。比如在两地周边搞一些大的高端制造业园区,北京、天津可以在户籍或者其他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记者:从宏观层面来看,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未来打造京津冀城市群,必然要求河北有更具实力的城市崛起,河北如何打算?
于刃刚: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作为核心没有悬念。其次天津作为直辖市,在区域中扮演经济中心的角色。
对于河北而言,至少还需要三个大体量城市。首先是唐山,它是河北各城市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其次是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市区人口达三百万左右,已经具备能形成一定支撑力的基础条件。第三是保定,最近概念被炒得很热,一是因为它与京津互成掎角之势,具备合适的区域条件,二是面积广阔,拥有更大的人口和产业承载空间,同时又有较好的政治和文化积淀。这三个城市在未来如果能够做大,将很大程度上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