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一位80后农村女大学生,放弃了城市生活,回绝了同学提供的高薪工作,回到农村守护着截瘫的丈夫。“丢下丈夫,我做不到”,正是这个信念,让她撑起了一个家。时间过去了五年零三个月,一千九百多个日日夜夜,她陪伴着爱人一点点变老。这段感人肺腑的乡村爱情故事,不仅在行唐县笔尾村广为流传,也感动着城市里每一位年轻人。
32岁的张建花和丈夫尹保进同岁,是行唐县胡家庄人。她曾是河北职工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在廊坊一家医院做过医生。
两人结婚后,张建花才回了行唐老家。丈夫瘫痪后,昂贵的手术费和住院费花光了家中全部的积蓄。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张建花从亲戚手中借来了三千元现金,办起了建花诊所。
万事开头难,建花诊所刚开业时,几天没有一个病号。“村子里有十多位医生,我是最年轻的,村民们谁也不信任我,诊所也格外冷清。”张建花说,“实在顶不住时,我也背着他哭过,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因为我走了孩子和丈夫都将无法生活。”
一年后,随着村民对科班出身的医学院大学生的认可,张建花的诊所也有了起色。“现在天天都有病号来看病。”
大学毕业近十年,张建花很少和同学们联系。同宿舍的同学知道她的境况后,多次打电话表示可以帮她在石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可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这些年,她也从来没有参加过同学的聚会。2013年国庆节,同宿舍的姐妹打来电话,约她到北京参加大学同学聚会。由于舍不得花钱,张建花还是没有去,“家里本来就不宽裕,我不舍得那笔钱,再说,我离开后,丈夫便会无人照顾。”
除了经营诊所,张建花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还种着8亩责任田。张建花说,生活渐渐开始有了起色,她和丈夫也渐渐有了盼头。“听说神经干细胞可以移植,我想等挣够了钱后,陪着丈夫去治疗,让他不用再躺在床上。”
行唐县笔底村,是个有着3000多人口的自然村。80后女大学生张建花,2009年在家中办起了建花诊所。几年过去了,她已是村里有了名的村医。
昨日,记者走进张建花的家,一个二十多年前的老房子。五间老屋中,两间正屋是他们的客厅和卧室,西侧两间是她的门诊和药房。
门诊屋内,张建花正在给一位老人量血压。量血压的老人告诉记者,整个村里有十多位医生,但真正从医学院毕业的却只有张建花一人。
抓完药,送走了老人,张建花跑进正屋,照看着躺在床上的丈夫尹保进。冬日里并不刺眼的阳光斜照进正屋,一张桌子、一张双人床和两个柜子,是这间大屋全部的家当。进屋后,张建花便始终没闲,一边在炉子上坐上开水,一边扶尹保进起床。
穿衣、提鞋、抱上轮椅,整个动作张建花既娴熟又仔细。“每天都会抱他起床,想让他身体各个器官活动活动。”张建花深情地看着轮椅上的丈夫,露出了笑容。
时至中午,张建花将几件洗的发白的冬衣,拿到屋外晾晒。院内的温度在冰点以下,刚搭了几件,张建花的手便冻得有些发红。
坐着轮椅的尹保进,隔着窗户看着操劳的妻子,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内疚。“自从2006年我们结婚,她跟着我吃了太多的苦,却从未享过一天福。”尹保进说,他摔伤瘫痪后,整个家的重担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可她却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