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枯井“吃”人事故频发,我市邯山区、临漳等地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故。据了解,这类存在安全隐患的枯井,绝大多数遍布于乡村田野,基本都是废弃水井,由于这种井缺乏明显的安全标志和警示,周围又长满野草,缺乏避险经验的儿童在玩耍或路过时,极易发生坠井事故。
对此,全市各级水利部门组织人员以村为单位,按照成井时间、井深、产权人归属等条件,逐地块对现有取水井进行拉网式排查,待摸清底数后,将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备案。年底前,对仍在使用的各类取水井,设立安全标识,安装必要的防护设施,对废弃和存在隐患的取水井完成封、填工作。同时,结合地下水压采工作实施封填井工作,2016年度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计划封填1257眼井,目前已封填1009眼。为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水利局分七个督导组实行包县联系制度,明确责任、分片督导、定期巡查,直至各县(市、区)完成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政府在加大治理的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对孩子加强防坠井的警示教育。”我市曾参与过枯井救援的一名警员告诉记者,“吃”人枯井的特点是“深、小、滑”,儿童一旦坠入极易受伤、昏迷,即使能发声呼救,也很难被人察觉,自己又无法往上爬,根本无法自救,获救儿童基本都是在偶然情况下才被发现。警方提醒,孩子们切勿独自到乡村偏僻地带玩耍,不要随意在井盖上踩踏、蹦跳,一旦发生坠井,应迅速伸展四肢卡在井口,并及时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