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蜀黍的朋友圈和微博圈被小伙伴们再次刷屏了。手拿“迷药”纸的和尚刚消停又来了一伙“偷孩子”的。(网络传播如下图) 此条信息迅速在大名人的朋友圈里迅速传播开来。
蜀黍通过与全县各派出所核实,均未接到此类报警。是的,这又是一起…………
既然人来了,蜀黍们又在干什么???
但是舆论的风暴,仍未停歇,小编只能联系原文编辑,力求遏制新一轮的舆论风暴!原文编辑也很给力,立即发文澄清的事实!!!
事情虽然过了,但小编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和尚“偷孩子”、教众“偷孩子”,这只是一次次可以澄清的谣言吗?小编也没有答案……
谣言生成的原则在于“歪曲”,基本模式有三。一是简化(Leveling),谣言中省略了大量有助于了解事实真相的细节。二是强化(Sharpening),当一些细节被删去后,那些保留下来的细节就更为突出和重要。三是同化(Assimilation),简化和强化不会随便产生,而只会在与谣言传播者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一致的情况下产生,也就是符合了传播主体的定见、成见或偏见。
谣言几乎可以算作是一种变形的公众舆论,这与群体记忆的特点密不可分。因为谣言牵涉到许多个体,显露的含义通常是群体共同关心的。传播链条中,上游的特殊癖好易被下游所忽略,故事或信息被精简,只剩下一个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核心。因此,谣言通常比个体记忆更加标准化、更加同化、有更多的共性。正因为如此,它们更易获得一种文化上的道德风气特征。
谣言自然有其危险性:从未有一场暴乱的发生不带有谣言的鼓动、伴随和对激烈程度的激化。为了控制暴乱,也就必须留意谣言。不过,想要根除谣言从来都是白日做梦——“谣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怎么办呢?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能从个人的“谣言免疫力”做起。谣言心理学给公众开出的药方是:尽可能地熟悉心理学和社会学对谣言现象的观点,并且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技巧,以辨别和分析每天那饱受冲击的耳朵所听到的、饱受冲击的眼睛所看到的、没完没了的传闻,最重要的是:对人对事保持“理性的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