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一次偶然机会,冀志林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在木板上作烙画,就倍感兴趣,由于年轻时就热爱画画,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老人就利用自己的特长开始自学烙画。老人发现村里的葫芦根本没人要,都拿来当瓢用,他便萌生了在葫芦上作画的想法。这一开头就再也停不下来了,走近冀志林老人的家中,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葫芦占据各个角落。老人说他刚开始学习烙画时经常失败,葫芦扔了一堆又一堆,这么大的用量怎么办?于是老人想到自己种植葫芦,虽然辛苦但自产自用方便了许多。这葫芦的用法也有讲究,新采摘的葫芦要尽快将第一层皮抛下来,腾空晾晒,晒的时间越长,葫芦的颜色越好看,在葫芦上做完画后,刷一层保护漆,能让图案更长久的保存。“葫芦长出来有各种形状,选好以后就根据葫芦的形状, 然后往上面画,需要画的画和葫芦比较配合。”冀志林拿着葫芦说。
起初的几年,他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老人依旧醉心烙画,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烙画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这股子坚韧劲儿确实令人佩服。“以前成天反对,弄得家里全是葫芦,现在他经常到家了,搂住葫芦不是画就是烫,我现在看他也是挺辛苦的,反过来想想,我脑子就转过来了,支持他吧,别把这个艺术丢了。”冀志林老伴周成珍说。
有了家人的支持老人的进步突飞猛进,从一开始要先在葫芦上把想烙的画用铅笔画出大概,到现在拿笔就烙不打底稿,老人的手法技艺日趋成熟。老人介绍,这烙画工艺复杂,勾、擦、点、烘,只需一管烙笔,烙笔的温度与选材之间‘接触’的轻重缓急极很有讲究,这烙画下笔不能轻不能重,轻则不着色,重了又会一片焦黑,这就全凭作画人的功夫了。一个小时左右,一幅栩栩如生的葡萄藤就完成了。“烫这个葫芦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现在是每天要烫,愿意把这个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冀志林说。
冀志林对于烙画艺术有着自己的见解,他的烙画葫芦及艺术创作不为经济效益就为广交朋友,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让它走近老百姓生活并成为一种大众艺术品。目前老人已开始招收学员,免费传授技艺,只为将这门古老的技艺完整的传下去,使它发扬光大。